怎样使“作品”变成“消费品”?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龚建培的建议是:花更多时间去学习、吸收,去探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比如针对小孩踢被子的问题、老人有护肩的需求专门设计改良产品,或者从旧物利用的角度将旧床品改造成新产品,“实用才会美。”
在已经三次参赛的紫罗兰家纺设计师汤钦看来,比赛设计能表达自己的理念,作品也可以投入生产,两者并不矛盾,“我也有作品赛后投入生产,销量还不错呢。”
改革创新,推广中国风
近年来家纺业发展迅速,大赛也必须做一些改革,才能吸引更多的参赛者,从而推动行业发展。年初,中国家纺协会对4个地区19家中国名牌家纺企业展开调研,搜集建议,“最终将今年的主旨确定为梳理和总结自主设计经验,推广中国设计风格,扩大设计的影响力。”何锋说。
当天的评委专家与设计师的互动活动是一个创新,“这么多专家面对面给我们指导,很有收获。”金太阳公司年轻设计师杜晓响说,也会在今后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专家们的建议。
此外,今年大赛的《获奖作品集》将对外发行,扩大阅读受众面,传播中国家纺文化和先进理念;获奖作品也将在上海家博会展示和宣传,增强大赛的影响力。
如何进一步扩大赛事影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京生希望能够继续拓宽参赛者的范围,“更多国外的设计师来参赛,才能看到我们差在哪里,激发我们的活力。”江南大学教授张毅则建议设计师设计作品要有前瞻性,“产品不但要适合消费者,更要引导消费潮流,才能真正提升中国家用纺织品设计的能力。”
从2006年开始一直参加大赛的圣夫岛家纺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企业让设计师参赛并不是为了拿奖,而是希望他们在这个平台开阔眼界、提升自己,“我们也希望在大赛中,设计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专家们互动,获得更多的指导。”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