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转型产业重新规划
大搬迁,就是大挑战。对很多生根北京的商家而言,市场搬迁更意味着生活和产业的重新规划。可喜的是,在京的许多温州家纺商人已经有了切实的行动。在京浙商在各级商会组织的引导下,正在积极筹备成立京津冀一体化的浙商联盟,主动出击谋发展,纷纷赴北京周边的河北、天津等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家纺投资项目。更重要的是,相当多的在京家纺企业家已经意识到,此次的外迁,不是再简单复制一个“京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借外迁的机遇,探索传统行业全新的商业模式。
以浙商投资的永清国际服装家纺城为例,项目更多地把发展方向聚焦于打造全新的时尚之都。谢仁德介绍,这个规划中占地面积200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800亿元的项目,未来将主要以服装家纺产业为龙头,带动电子商务、物流、旅游及服务业全面展。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已有670家企业签约入驻,在建服装家纺企业30余家,已有北京大红门等12家主力市场签约永清国际服装家纺城,年内还会有30多家服装企业即将开工。
谢仁德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必须转型升级。谢仁德用“资源的有机整合”来描述他正在推动的事业。“我们再做的一定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全新的商业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继东城商务、北城科技、西城金融的格局形成之后,以浙江商人为主构成的“南城商贸”,使北京经济发展形成东西南北“四足鼎立”的新格局。
“搬迁对我们来说,并不简单。”在林贤巡的办公室里,这位来自温州的家纺商对记者说。
一句话让人不由得回想起浙商在京打拼的艰辛历程。可接下来,他话锋一转:“当然,对我们而言也是个机遇。”这才是印象里的浙商——虽然历经多次迁徙,却每一次都能顽强地继续生存并壮大。
像林贤巡说的,如果不是北京作出动迁的决定,浙商可能还会在传统的道路上走下去。“变化”带来的虽是一时的阵痛、短暂的迷茫,却可能逼迫浙商在困境中求生存,进而探索出一种更符合当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商业模式,从此踏出新生之路。
采访中,不止一位家纺企业家用“候鸟”形容家纺从业者的生存状态。候鸟迁徙的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还要保持对当下环境的警觉,随时准备出发寻找新的栖息地。
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走出去,留下来,这一次的迁徙,已经不局限于空间上的概念,更多是对发展道路的探索。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