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棉花专区 >正文

中国棉花主产区布局之变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1日

今年63岁的郑念太,是高青县小有名气的棉花经纪人。他的手机时不时会“滴”的响一声。“都是我之前预订的棉花行情短信,现在这一行不行了,短信我也懒得看了。”二十年前,郑念太一个人一年的收购量就有1000吨,而现在,连10吨都不到了。他之前牵头成立的一家棉花合作社,现在也基本名存实亡了。

当下正是给棉花施药的时候,往年此时,高青县农资老板相秀国的农药店里会挤满前来咨询购药的棉农,如今却是门可罗雀。记者等了许久,只有一个棉农来买药。这位曾因为种棉受过省里、市里表彰的唐坊镇老棉农石钢,今年只种了一分田。“同样一亩地,种棉花需要底肥350元、追肥50元、耙地80元、播种50元、灌溉150元、薄膜80元、打药400元,再加点其他花销,就是1200元。”石钢把种棉的成本算得清清楚楚。

根据山东省农业厅的统计,去年该省皮面单产为65公斤/亩。按照19800元/吨目标价格计算,每亩地收入为1287元。

把老棉农石钢所计算的成本和以目标价格、平均单产计算出来的收入一对比,就不难理解棉田面积为何不断减少了。“我们这地方,棉田面积持续萎缩是不争的事实。或许再过些年,棉花就成了‘稀有植物’了。”黑里寨镇农委主任孙浩无奈地说。

棉农都去哪儿了?

“打工。高青当地的工值为50~100元/天,半年算下来,少说也有一万元。”石钢告诉记者,很多棉田都改种了粮食,农民播种之后就去打工了。

再收购一两家新疆棉种企业

根据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朱启荣的一份研究,1980-2000年中,我国棉花生产空间布局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变迁,从长江流域迁到黄河流域,再迁到西北内陆地区。

上世纪80年代,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四川、江苏四个棉花种植大省棉田面积迅速萎缩,而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棉花面积大幅增加。其中,棉花种植面积增加最多的25个县(市)中,有18个分布在山东,到1990年时,山东已经是全国第一大产棉省。

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棉花种植空间布局的重心移到了西北内陆,尤其是新疆地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同时下降,山东又是全国棉田面积减少最多的省份,面积减少最多的25个县(市)中,还是有18个分布在山东。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之后,长江、黄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都有所恢复,直到近几年再度萎缩,而西北内陆地区则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3年,靠培育棉种起家的种子企业。企业成立时,正值长江流域棉花种植面积恢复期,湖北惠民趁势而上,很快就在长江中下游棉种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2010年,这家发迹于长江中下游的种企,收购了新疆金天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增资3000万元,成立了新疆惠民种业有限公司。在阿克苏和石河子、奎屯建立了科研育种站,在库尔勒建起了自己的加工、仓储、研发、检测中心,在喀什成立了分公司,“我们判断,今后棉花主产区一定在新疆”。惠民种业总经理刘立清告诉记者,企业未来的打算是再收购1~2家棉种企业,迅速扩大在新疆的市场份额。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85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棉花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