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福建服装业洗牌不可逆转 服装企业面临转型之殇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4日

“这里的商人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福建一服装上市公司前任高管表示,“企业负责人跑路,不但是供应商惶恐,借贷人也惶恐,银行也惶恐。都出来讨债的时候,行业就乱了,企业就散了。”
  7月末,福建诺奇董事长丁辉失联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风波,随后又传出霍普莱斯、鳄莱特等品牌的消息。丁辉事件成为导火索,引爆了当地的信任危机,更多的则是福建服装企业“寒冬”是否再次来袭的追问。
  “洗牌正在进行中,大势难违,这是无法逆转的趋势,这一轮调整远没有结束。”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表示,“以前的简单粗暴增长模式已经落后,大浪淘沙后的企业一定有精准的品牌定位及精细化的管控管理。”
  三步进化
  闽商发展由来已久,近20年的发展更是让闽商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因地缘优势及侨胞背景等,福建企业对政策的把控与商业机遇格外敏感。在张庆看来,福建的服装企业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福建服装企业刚刚兴起,这一阶段由于地理位置等优势,主要以OEM生产(代工)为主。
  因为中国劳动力较便宜,海外一些服装企业转到中国沿海区域,与此同时,福建与广州、江浙等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模式,也因此形成了福建的服装产业集群,从原辅料到加工制造再到仓储物流整个产业链就此形成。
  目前上市公司中,安踏及匹克等都是这个阶段成立。
  匹克1987年就已经建厂,1991年开始做匹克品牌,而在此之前,匹克创始人曾经创办一个代工厂,准备与耐克合作,但因为后来耐克撤资,代工厂拿不到订单而就此作罢,董事长许璟南也明白必须做自创品牌。而安踏在1994年建厂,最初也走批发的路线,直到后来也成功转型。目前安踏、匹克均为港股上市企业。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8年前后,福建进入到轰轰烈烈的“造牌”阶段。
  这一阶段,一度是中国骄傲的外销受到阻力,而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加剧,除原有的江浙及广州外,天津等新开拓的代工厂也拓展出来。“竞争的加剧意味着利润的摊薄,而这个时间内需市场兴起,旅游休闲等走入人们生活,这个时候自有品牌开始兴起,不过真正大发展却是在2000年之后。”张庆表示。
  品牌发展的同时,却依然没有脱离“傍名牌”的嫌疑,与国际大品牌有相同的字眼而进行营销的品牌不在少数。一些做品牌较早的企业也在这个时间段成功上市。2004年,李宁及七匹狼上市;2007年安踏上市;2009年,361°、利郎男装及匹克上市……部分企业异军突起上市,部分企业依然做代工,部分企业则为上市努力着。
  然而到了最近的七八年,甚至是最近10年,福建服装企业整体面临着调整阶段。最先遇到挑战的是传统的鞋服企业,然后是运动服装品牌,在张庆看来,“这阶段的调整延续至今,还在继续”。
  成也拼,败也拼
  们代言着从来没有听说的大小品牌。“让这些品牌快速消亡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产品同质化太严重,没有设计,或者说互相抄袭,市场敏感度不够,自有生产技术与研发人员不够,渠道拓展方式也很雷同,就是简单的加盟扩张模式。”张庆表示,“众多品牌一窝蜂的如是行为就导致了产能实际上是过剩的。”
  而除了产品同质化及产能过剩等,资本逐利特性也让这些服装企业冒险精神很强。在马岗看来,这些当地的服装品牌商都很激进,总是在不断扩张,市场好的时候赚得多,市场衰退的时候却没办法调头,很难转型。
  “这是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后果。”张庆称。而不计代价的扩张一方面是将企业陷入了存货过多的境地,另一方面是企业的资金链日趋紧张,因为扩张而进行的借贷与要渡过难关
  在闽商中有一句共同的精神口号——“爱拼才会赢”。正是这样的精神造就了此前盛极一时的服装产业,也造成了今天的惶恐四顾局面。
  在轰轰烈烈的造牌阶段,福建服装产业人人皆知。“做品牌利润高,且也是消费市场的需求,这是企业做品牌的一个原因。”服装独立观察人马岗称。
  2000年初,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曾经被戏称为“晋江频道”,原因就是满眼的广告皆是晋江体育品牌,虽然并没有太多品牌被人记住。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32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