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家带口来到这里,今年算是白忙活了。”孙其兵称,挣不到钱,他很有可能将退出明年的棉花种植。
从外地来东营拾棉大军的变化上,可以很明显看到垦利植棉规模的缩减。黄河口镇商业街上一家锅子饼店老板赵占祥告诉记者:“往年同期的早上和晚上,一千多口来自鲁西南的采棉人,几乎占据了这条街上大大小小十多家快餐店,就连商店大都也会在门口支起锅煮个面,不少快餐店也在那时候应运而生。”
但记商业街上部分快餐店今年的生意并不红火,“今年植棉面积少,价格又低,采棉大军肯定达不到之前的规模。”据赵占祥估计,今年采棉人比往年少一半。
魏向明说,随着村里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棉农越来越少;再者,棉花对天气的要求高,阴天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大,只能靠天吃饭,不少农民都将原来的棉田改种粮食了。
从垦利县黄河口镇农林站了解到,今年植棉面积由19万亩减至12万多亩,减少的7万亩改茬耕种了玉米和高粱。与此同时,全市的棉花种植总面积也在大幅缩减,2011年,全市棉花种植总面积为286万亩;2012年,258.8万亩;2013年,205万亩;2014年,170万亩。
纺织企业采购灵活棉花价格回归理性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相较于棉花加工企业,对下游纺织企业来说,在短期内似乎是利好消息。
广饶县大码头镇,曾经的黄河三角洲棉花物流中心,现在只剩下一个名号。在全镇30多家的纺织企业中,广饶县丰源纺织有限公司是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纺织企业之一。
据公司经理燕春防介绍,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是在2009年底、2010年初。2009年5月,公司在原2万纱锭生产线的基础上,又投7000万元新上5万锭环锭纺生产项目。由于生产高档纯棉纱,每年需要的8000吨棉花90%是购买进口棉。他说,三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期间,不少小型纺织厂因此倒闭。
“淘汰落后产能后,恢复下游纺织企业活力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总的来说是将棉花价格走向市场、回归理性,由纺织厂自己评定质量,还可以拓宽棉花采购渠道和方式,对未来棉纺的发展才是健康良性的。”燕春防说。
业内人士认为,在2011年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之初,是在当时棉价出现“过山车”走势,为保护棉农利益而出台的,但靠政策干预市场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相比于国外的棉花,国内棉花价格高,而且质量较差,使得国家和企业负担都很重。受国储棉价格高、进口配额严重不足影响,近年来棉花相关行业的企业越来越难做,当地很多小厂房因此而倒闭。
苗兴武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虽起到了稳定棉花生产的作用,但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并与真实市场价格背离,只有从自身提高棉花的质量、丰富品种,同时制定合理的政策,保护棉农利益的同时,从而维持棉花种植面积,又拉近国内和国外棉花价格倒挂差距,使棉花价格真正由市场形成,减轻企业的运行成本,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有助于棉花产业的良性发展。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