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中国纺织业成为“世界工厂”来之不易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0日
其四,李先念的幽默。

  1972年年初,钱之光在国家计委支持下,向中央提出了以石油、天然气为起始原料建设大型化纤企业的报告。送国务院业务组后,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当即同意,并联名向周总理报送“引进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争取五六年内全部建成投产,年产合成纤维24万吨”的方案。于是,国家计委就和纺织工业部作出了建设上海(金山)石化总厂、辽阳石油化纤、天津石油化纤、四川维尼纶厂等4个大型化纤厂的安排。总投资概算73亿元,用外汇7.4亿美元;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在世界范围都是少有的。当时年已72岁的老部长钱之光,从此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四个“大化纤建设项目”上。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钱之光又跟分管“大化纤”建设的副部长焦善民商量:把全国化纤产量搞到50万吨后,第二步再搞50万吨;这样,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就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这个宏伟设想又得到李先念的全力支持。于是,就有了建设特大型化纤企业“仪征化纤厂”和上海石化总厂二期工程的安排。

  就这样,在李先念、余秋里、钱之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顶层设计”下,中国出现了化纤制造业大发展局面。1986年生产百万吨(101.7万吨)达成李先念10年前提出的目标。到1994年,中国化纤工业已发展到年产280万吨。

  中国工业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当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历史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解决一个人口大国的民众衣被供应问题,本来是个大难题,反过来又成了纺织业发展的前提。

  新中国建国后65年间,在纺织工业大发展的进程中,有若干最为关键、最为成功的发展战略:纺织系统自己发展纺织机械制造业,立足自力更生解决新厂建设和生产技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技术装备问题;纺织系统与化工部门联手发展化纤制造业,解决纺织工业大发展不可或缺的纺织原料资源问题;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机遇,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原料)资源、两个市场”实行“国际大循环”;加快发展服装业等深加工行业,拓展纺织产业领域,增加纺织生产附加值。前两项大战略的定案和具体部署,是在毛主席、周总理和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共领导人直接过问下实现的。后两项大战略的提出和具体部署,也是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它已在一个重要方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生产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世界,并正在多个方面惠及世界人民和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毕生从事纺织工业的“纺织人”,我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而自豪。<<上一页[1][2]
阅读数量(24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