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要保证农民利益,既能够达到我们保护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减少市场的扭曲。这里面具体体现在操作上,比如在设计的时候,一个是总的目标,不能为了减少扭曲把产品目标给弄掉,实际上政策本身是为了保证种粮者的生存,如果没有起到这个作用,说明你政策设计上有问题。第二个是你在操作上设计以后,要尽可能的减少对市场干预,你不能这个政策设计了以后,最后市场还是被扭曲。第三个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财政负担适度,可承受。四是必须防止政策实施从生产支持演化为收入支持,即从挂钩补贴转变成脱钩补贴。
每个品种至少是有天花板的,农产品涨价就是遇到了天花板。第二个就是财力,现阶段我们没有这么多钱,不能设计了以后既要补农民还要补企业还要补其他。第三个是农民,要让农民种这个粮食,如果他觉得没有意义也不行。我们的想法是不搞差别待遇,一模一样,种粮食都种粮食。另外就是把棉花包括进来,你能够在比价上保持一致的话,就防止了比价失衡。另外是补贴范围,因为现在是试点阶段,我们已经对整个补贴范围做了测算,我们也做了一个研究,从差价核定上我们主张按照地区平均市场价格,这样可以提前种好粮,多种粮。第二是种好粮、种优质粮是不利的。平均单产、平均价格。补贴区域是分不同的品种进行核算,如果按每一斤补贴的话,按照现有的最低收入价格补贴范围的话,大概今后补贴的成本是800到1300,另外在操作方式上有两种,如果按照目标价进行补贴操作的话,我们现在应该跟面积或者产能挂钩,有时候你有一定的差价,也有一定的补贴。我调研了两年,现在有粮农补贴的操作,已经有了机制。我们提的就是农户申报,村组是哪个田头、哪个地头是多少。第三个是乡镇核实,第四是乡镇初查。再一个你本身这个面积它有一个上限。国家指定收购企业,如果指定收购企业的话你政府监督就加大了,最后你如果集中到中储棉上,那就是市场。
棉花的品种引进和要求就那几种,粮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我们在补贴的方式上是不同于销售的。另外就是采用包干方式,当然这个政策在东北、在新疆试点能不能成功就和这个实验有关,我们最怕它失败,失败的话将来的改革方向是什么?我们中间提到一个叫做目标价格保险问题,但是它的作用很小,如果靠他来做的话,还不如我们现在通过发挥基层的作用把它做好。另外这个政策实施以来它的公平性怎么样?如果没有收整个农产品的价格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会不会下调?这是很多人担心的。现在只有目标价格没有收购产品价格的话,价格也扭曲的,所以要设计干预性收购。另外和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形式结合起来,会不会减少周期?比如粮食11年增收很正常,我不是很主张这方面,粮食有一个周期性波动,粮食无论是自然再生产还是什么生产,他是正常的,如果补贴以后它就下来了,这是什么问题?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保证不把他的政策套进去,所以在操作上是需要有托底的东西,一个是政策托底,第二个靠市场。
今天就给大家讲这么多,我们还看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的时候这两个试点怎么样,我们希望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谢谢大家!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