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购物时代到来。消费者正在回归实体店。根据埃森哲调研数据,相比2013年,今年消费者线下消费意愿上升8%,而线上消费意愿相应下降8%,且通过手机购物的中国消费者数量是英美国家的两倍。手机移动端改变了消费模式,增加了消费者出现在实体店里的几率。实体商店意识到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区别,并希望借助移动力量持续接触消费者以实现持续性的销售。因此包括中粮、万达、华润、银泰、王府井百货在内的开发商和零售商都在2014年实现跨界合作,开展多种途径的o2o尝试。
消费趋势
——ret睿意德租赁服务部总经理 杜斌
大型高端餐饮开始撤离购物中心,中小型大众餐饮取而代之。2014年,高端餐饮持续低迷。根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大型高端餐饮开始撤离购物中心,而中小型大众餐饮正取而代之成为主力军。而高端餐饮正寻求出路,不少品牌尝试向大众消费领域拓展新品牌,截至2014年,已有300余家餐饮集团发展出超过2000个餐饮品牌,如小南国还发展了甜品等休闲餐饮。
舌尖上的中国,上海最甜。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在对6个品类45个跨城市发展的甜品品牌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进驻上海购物中心的甜品品牌店铺有549家,比位居第二的北京多出257家。上海是中国最“甜”的城市。与此同时,在众多餐饮品类中,甜品正从辅助型商业转型为必备型商业,其在购物中心的业态占比从8%上升至14%,在餐饮中的占比中也从29%上升至36%。一些高端的甜品店甚至入驻购物中心首层,与奢侈品为邻,如港汇一楼的laduree、godiva。
上海买手店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自1996年上海开出第一家买手店之后,中国买手店品牌开业速度缓慢。直到2010年之后,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变,近五年平均开店数量是1996-2009年水平的4.6倍。根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上海目前拥有75家买手店,占全国总量的30.9%,较排名第二的北京买手店数量高出63.0%。承租面积灵活且承租能力较强的买手店,正逐渐替代百货成为购物中心主力店。
娱乐休闲业态发生变革。购物中心儿童业态比例从5%上升至10%-25%,更加细分;ktv、咖啡店、文艺集合店等开始跨界合作,比如,在ktv中增设酒吧、雪茄吧、桌球等元素,在咖啡店中设立银行网点,文艺集合店则汇聚设计精品店、书店、咖啡店等三种业态。一些特色业态也开始进入购物中心。比如,电子游戏真人体验、玩偶主题展馆、文化艺术展览等。购物中心的参与性、戏剧性、仪式感在逐渐加强。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