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晃看来,其实不仅仅源于业绩下滑,奢侈品在中国布点过于密集已然接近共识,尤其在一二线城市。“跟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奢侈品门店密度已经很高了,但中国的消费力其实没那么高。”截止2011年年底,lv在中国拥有39家门店,gucci有54家,博柏利(burberry)达到66家。而奢侈品品牌一直想探身进入的三四线市场,在吕晃眼中,却还存在消费能力尚不充足、与品牌匹配的消费场所资源(百货或购物中心)尚不到位,以及人员培训、门店运营质量无法保证等难题,“这并非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期培养。”
无法从门店数上维持业绩增长,增加每家店的店效就成为这些品牌的应对之道。“从我的观察来看,很多品牌2012年就开始筹备了,”聂绮冰指出:“有些品牌会考虑把过于临近的店面关闭,有些品牌则会考虑重新翻修门店,争取提高单店销售。”gucci就明确表示将对现有门店翻新,以维持品牌高端形象。黄登透露,lv也在针对有些门店实行扩建,增加成衣售卖,或者在那些原本不售成衣的门店增加这一品类。此前,对于主打皮具的lv而言,皮具(主要指箱包)的销售额通常占六成以上,排在第二的一般为配饰(指皮鞋、皮带等),占比在二成以上,成衣销售额则在一成左右。
此举不单解眼下之渴,也为长期发展之考虑。在黄登看来,相对而言,在lv尝试购买珠宝和成衣的消费者堪称相对成熟的消费者。“一些新的客人一开始就买衣服,比较难以理解,因为一般而言,大家都是从最基础的包开始买起。”这同样反映了lv试图放弃对公务消费依赖的尝试,聂绮冰指出。“因为衣服这个品类是你自己要去试的,基本上都是自行购买。”
中国消费者的变化之快,多少让奢侈品牌们有些措手不及。黄登说,眼瞧着前几年很多中国人买东西还认logo,现今很多人却不再迷恋。“在国外要花十年甚至几十年完成的购物习惯的改变,在中国可能几年间就完成了。”吕晃就此解释说,跟国外超过60%的奢侈品消费都由45岁以上的人完成相比,70%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都小于45岁,年纪较轻的结果就是,这群人的学习能力、改变能力要快、强许多。“他们已经不不满足去哪里都拎着最贵的那只包,而是分场合搭配不同的配饰。”
这对奢侈品品牌提出更高的要求,吕晃认为,品牌的当务之急是找到真正的消费者,提升品牌的忠诚度。黄登表示,他所了解的一些奢侈品牌的做法是加大电视、机场广告牌这些受众范围更广的广告投放,“品牌会更主动地去接触消费人群,而不是以前那样,觉得开了店就有人上门。”相对而言,针对高端、小众媒体比如高端杂志的广告投放会减少,“这些杂志针对的客群更多是送礼、公款消费的人,这个市场萎缩的花,投放就会减少。”吕晃分析说。在他看来,只要奢侈品消费从对公务消费的依赖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经济,待经济元气恢复,再等三、四线的消费力逐渐跟上,未来消费品的消费潜力还会再度释放,回复高速增长不是无可能。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