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英国股权投资基金Permira减持德国著名奢侈品牌集团雨果博斯(Hugo Boss)约10.4%的股份,同时向意大利纺织品世家Marzotto出售价值5亿欧元的股票,这意味着Marzotto 家族再次成为Hugo Boss的股东。交易完成后,Permira的持股比例从32%削减至14%以下,剥离资产总值约为15亿美元。

早在1991年,Marzotto 家族就以1.65亿美元收购Hugo Boss 77.5%的股权,2005年将后者以及2002年收购的华伦天奴(Valentino)等时装品牌分拆成立Valentino Fashion Group。Permira在2007年通过收购Valentino Fashion Group得到了Hugo Boss的控股权。2012年,华伦天奴被Permira卖给卡塔尔皇室投资基金Mayhoola for Investments。
受到欧洲经济不景气、奢侈品需求迟滞、中东分销网络重整等因素的拖累,Hugo Boss在2014年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未达到预期。然而即使如此,Permira在持续减持的过程中并未青睐对国际奢侈品牌情有独钟的中国“土壕”,而是再次选择了Marzotto 家族。
并购推动奢侈品业发展
由于全球奢侈品行业的增速放缓,并购已成为整个行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奢侈品集团考虑卖掉利润不够丰厚的品牌单元,引入更符合潮流的轻奢品牌、手表和皮具等。近年来,业内知名的战略性并购交易包括路威酩轩(LVMH)收购意大利珠宝商宝格丽(Bvlgari),Labelux集团收购著名女鞋品牌Jimmy Choo等。独立奢侈品牌如意大利阿玛尼(Armani)、法国香奈儿(Chanel)等最有可能成为并购市场上接下来的猎物:这些公司不像LVMH、历峰(Richemont)等精品集团能把风险分散在多个品牌上,从而经受短期的市场冲击。
2008年欧美债务危机之后,一些亚洲和中东的买家也开始在国际奢侈品并购领域崭露头角。亚洲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奢侈品市场,主要归功于中国内地消费能力的迅速崛起。虽然有些中国时尚服装行业企业家与本土投资机构对投资国际奢侈品牌兴趣浓厚,然而奢侈品行业并不简单。“有钱就是任性”在跨境并购,尤其是奢侈品牌的交易中已被证明不适用。
奢侈品牌对中国买家Say No
首先,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公众形象、设计水平、品质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远逊于欧美发达国家,因此顶级品牌的并购交易很难考虑中国买家。其次,欧洲奢侈品家族的掌门人即使考虑与潜在的投资者商谈出售股权,也不喜欢公开拍卖,通常只和精心选择的买家进行一对一的私下接触。中国买家很难挤入奢侈品行业并购的小圈子。
第三,中国与欧美文化与观念上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也是中国买家难以入股奢侈品牌的主要障碍。此外,尽管诸多奢侈品牌由于成本控制等问题背负了沉重的负债,然而即使经营陷入困境,这些公司也不愿降低成本、削减费用,设计和品质才是他们关注的重心。对于中国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很少具备使陷入困境的品牌起死回生的财务实力和运营经验。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