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给中国企业跨境发展带来了极好机遇。由红豆集团牵头投资管理、多家中柬企业共同建设开发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正处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上,我们将借此东风,乘势而上,加速发展,把“西港特区”建成“一带一路”的重点样板,使其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园区样板,两国政府重视的合作样板,两地人民满意的友谊样板。两国政府领导多次表示,要把西港特区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工业新城镇,建成柬埔寨的“深圳特区”,建成中柬友谊之城,为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经过8年努力,西港特区的“一城、两港、三中心”工业化新城镇规划,目前已经雏形绽现。“一城”即中柬友谊城:入驻300家企业,吸纳10万人产业工人,居住20万人口。“两港”即海港和空港:依托临近西港港口及国际机场的地理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临港产业,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结构。“三中心”即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大战略机遇,把西港特区建成柬埔寨新经济中心、东南亚新物流中心、大湄公河次区域培训交流中心。
(2007年,洪森参加东盟博览会,亲临西港特区展位,了解西港特区建设情况。)
一、打造境外开发园区的样板
西港特区紧邻柬埔寨环境最好的港口——西哈努力港,总体规划面积11.13平方公里。最先是由无锡市的红豆、光明、华泰、益多等4家民营企业联合发起创建,于2006年在商务部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招标中中标。
在开发模式上,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有限公司实现了企业抱团与本土合资联合开发。除红豆集团等4家中国民企外,还吸纳了柬埔寨国际投资开发集团加盟,构筑了两地企业抱团、分工协作的开发格局,较好地防止了以往中国企业在海外“单打独斗、水土不服”的尴尬,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在发展定位上,实行了产业规划与当地国情的深度融合。把中国优势企业迫切走出去的意愿,与柬埔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要有效对接,确保特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综合开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近期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五金机械、轻工家电等为主导产业,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工业化新城镇。
在项目建设上,特区团队克服热带气候不适、配套条件较差、资金需求巨大、人生地疏等困难,在最大落差为70米的丘陵地带,首期开发了5.28平方公里,实现了“五通一平”,建成了当地最宽的道路、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在综合服务区引入了柬埔寨“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
在政策优惠上,柬埔寨政府给予了充分优惠。进区企业投资建厂进口的生产设备、建材、零配件及用于生产的原材料等均全免征进口关税;入区企业可享受6—9年盈利免税;产品出口免征出口税;生产设备、建筑材料免征增值税;服务于出口市场的产业,原材料免征增值税;服务于内销市场的产业,原材料增值税率为10%等等。
目前,已有来自中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地的79家企业争相投资入驻,其中58家已投产运营,从业人数逾万名,初步呈现了一个国际工业园区的雏形。
二、打造中柬经济合作的样板
2014年11月APEC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洪森首相时明确表示,愿意同柬方共同推进互联互通、农业、水电、经济特区、教育、医疗、电信、旅游等领域合作,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洪森首相也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拉动本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和平稳定。洪森表示,西港特区已经成为柬埔寨最大的经济特区,要把西港特区建设成为柬埔寨的“深圳”,成为柬埔寨对外开放的窗口。
作为中柬两国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西港特区长期以来受到两国领导人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2008年2月23日,洪森首相携夫人亲自为西港特区奠基,正式拉开西港特区建设的序幕;2010年12月13日,在中柬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两国政府部门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柬埔寨王国政府关于西哈努力港经济特区的协定》,奠定了西港特区的法律地位,使西港特区成为首个签订双边政府协定的合作区;2012年6月13日,在柬埔寨友好访问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与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会谈结束后,共同为西港特区揭牌。两国政府还先后于2012年12月、2014年1月分别召开西港特区协调委员会会议,建立常态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西港特区的跨国、跨部门的阶段性问题。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