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环节举例来说,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电商平台汇集消费者对产品设计和需求的信息,让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品牌的供给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给予消费者充分的参与感和主导权。让“制造”变为“智造”,这将是服装行业未来必须思考和认同的新的发展方向。
除了整个制造过程以消费者为导向,互联网将让消费者的个体需求普及化,实现从“群体”到“个体”的转变。未来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走向,正如诸多专家的共识,将根据个性化需求来进行定制,形成“大规模定制”潮流。互联网定制使得生产过程高效化,专业性的小规模手工制作制造业与大量生产形成差异化竞争,在一些城市市区涌现。以往的高级定制是少数人的特权,互联网让个性定制普及化成为可能,让制造商直接面对需求,这对现在的时尚电商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而善于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大数据服务也将是服装企业未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首先,服装制造业企业要能够不断基于网络获取信息,及时对店铺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其次,要求制造业企业能够将各种资源集成与共享,将其合理利用。互联制造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的最大满足。通过制造企业快速重组、动态协同来配置制造资源,这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了产品投放市场所需的时间,增加了市场份额。同时,这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分担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设备投资费用等,减少经营风险。
此外,服装企业要关注增强“软性制造”能力。所谓软性制造,就是指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更多、更丰富的服务与解决方案。服装行业不能将卖产品作为在互联网或店铺里惟一目的,要给消费者更多的参与空间,与其产生互动。以小米手机为例,创始人雷军从不认同自己就是手机“硬件”生产商,小米透过互联网建立粉丝文化,利用提供“米聊”建立社交社区,把硬件优势转化成“体验”与“话题”。小米用这样的方式真正做到了不再将“硬件”生产视为制造业的核心优势,而是认为“软件”在制造业中不断发挥主导作用,商品产生的服务或解决方案对制造业的价值带来巨大影响。所以,在互联网提供的新平台上,服装制造业要看到无限的“软性制造”空间,放弃传统的“硬件式”思维模式,从通过软件、服务产生附加值的角度去发展制造业。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