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纺织业进入跨国布局新阶段 理性投资助推纺织品牌

来源:中国纱线网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03日
打造“中国+N”跨国供应链
   去年以来,我国纺织业总量增速明显放缓。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棉花价格近3年持续高于国际市场30%以上;环保成本的逐年提升,也使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逐渐减退。
   如何有效破解这些制约因素,使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答案就是利用跨国资源配置,打造“中国+配套国家”的供应链。这是我国应对国内外挑战、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鼓励企业进行跨国资源配置的一个主要手段。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外设立工厂约2600多家,分布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棉纺和针织领域,我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天虹集团在越南启动了2个棉纺项目和1个纺织工业园区项目,产能达到100万纱锭,有效规避了国内高棉价风险,并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零关税政策将产品返销大陆,获得了较好的回报。浙江科尔集团充分利用美国的棉花原料优势和土地、能源成本优势,在南卡罗来纳州投资气流纺项目。还有很多大型针织优势企业,如申洲国际、东渡集团、AB集团等都在柬埔寨、越南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进行绿地投资,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中国智造”助推自主品牌突围
   跨国资源配置的另一大任务是将我国纺织业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鼓励和引导企业在原料掌控、品牌和技术层面进行资产收购,以求在价值链的高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将更多自主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事实上,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发达国家的品牌技术及上游原料进行并购的案例正在日益增多。例如,如意集团收购澳大利亚棉田农场、富丽达集团并购加拿大纽西尔溶解浆公司、中银绒业收购世界知名的英国羊绒纱线生产商邓肯纱厂。这些都是企业在破除资源保障瓶颈、获取品牌和技术溢价等层面进行的努力。
   与此同时,部分优秀企业通过不同方式开启了品牌国际化的道路。第一种方式是企业面向海外市场专门创立自主品牌,如东尚和BASIC EDITIONS;第二种方式为企业将国内自主品牌进行国际化延伸,如波司登、江南布衣和爱慕等;第三种方式是企业先做代工,当掌握了一定客户需求和海外渠道特征,再向品牌化发展;最后一种方式是通过海外并购,购买现有品牌及其市场渠道和设计资源等。如2013年10月,万事利成功收购具有120多年历史的法国丝绸企业MARCROZIER,并邀请原爱马仕丝绸控股集团CEO加盟万事利集团进行品牌运营。
 <<上一页[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95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