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问题产品屡被曝光 追赶“快时尚”要下慢功夫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4日
 其中特别突出的问题是,“快时尚品牌不合格占比居高不下。”质检总局新闻办公室主任李静表示,“在396例质量安全不合格的进口服装中,不合格批次最多的前5大品牌中有4个为快时尚品牌,分别为:FOREVER21、ZARA、H&M和MANGO,不合格数量达107例,占所有不合格的27.02%。”

  追了时尚丢了质量

  进口服装的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和质量安全检验,不合格情况主要为纤维成分含量、色牢度、pH值和中文标识标签等。

  去年,中消协公布的70款快时尚服装比较试验结果,合格率仅64%。去年3月,ZARA因色牢度不符合国标、纤维含量不合格问题被监管部门两度点名。当时,有媒体统计,这已是ZARA自2006年入华以来第15次登上质量“黑榜”;而近年来,H&M更是多次因pH值、色牢度、纤维成分含量、产品标识等方面不合格而曝出质量丑闻。

  2013年5月31日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到5月,我国共检出不合格进口儿童用品146批次、10.98万件,其中就包括GAP、ZARA等“快时尚”品牌;同期,北京市消协从31家网购平台随机购买了82个童装测试样品,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其中有31个童装样品质量指标不合格,主要问题包括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超标、色牢度不合格、pH值不合格、纤维含量不合格以及水洗尺寸变化率不合格。

  走低价时尚路线,首先被牺牲掉的却是产品质量。面料差、做工粗糙成为这些品牌产品的硬伤。除此以外,大部分“快时尚”品牌都色彩绚丽,而在面料染色过程中,由于时间较短,色牢度、pH值、甲醛含量等问题常常凸现出来。

  “当今是速度经济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时间价值含量不断上升。”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曾表示。各大快时尚品牌的扩张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在繁荣之下,品牌发展也是危机重重。

  维权建议

  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了ZARA、H&M等“快时尚”品牌时不时曝出质量问题,默认了牛仔裤洗两遍褪色、袖子穿几次开线的情况发生,在他们看来,“快时尚”本来就是“来的快去的也快”。

  一位服装检测人士曾向媒体透露,服装检测一般需要3至5天,如果服装不合格,重检需要7至10天,而对于“快时尚”企业来讲,耽误一天时间就可能导致产品无法上架,所以厂方质管员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然而,产品质量不合格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其中,纤维成分含量是纺织产品的主要品质指标,产品原料成分的优劣,是决定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商品是否“货真价实”的主要内容;甲醛超标能引发呼吸道和皮肤炎症等;pH值过高或过低会使皮肤受其他病菌侵害;特别是婴儿服装,如存在浅色面料的耐唾液色牢度不合格的情况,直接影响纺织品的质量和正常穿着。

  作为消费者,购买“快时尚”类服装,应保留好购物小票、购物发票等有效购物凭证,若产生质量问题,可进行“三包”维权。首先应选择与店铺、品牌商协商解决。未能解决的,可根据消费者协会就近受理的原则,进行维权投诉,消费者投诉应递交文字材料或有消费者签字盖章认可的详细口述笔录。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导航栏目可下载消费者投诉登记表。

  而在监管层面,目前针对不合格的服装类产品,主要的处罚措施是产品下架、没收违法所得。同时,按照新消法的规定,销售不合格产品要处销售额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著名律师邱宝昌认为,“经济处罚意义不大,罚金对于这些品牌来说是小菜一碟。”他表示,应该设立企业“黑名单”,将诚信记录在案,向社会公布,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立。对于经常出现质量问题的品牌,再上新品,应该用更严格的质量监督标准,加大监管抽查力度,不能仅仅是结果监管,更要从程序上、过程上全链条进行监管,从海关、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大日常的抽查检查力度。

  质量期待:追赶“快时尚”要下慢功夫
<<上一页[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57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