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查中,调查人员还注意到,棉农对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实施方案的一些看法。一部分棉农认为,补贴标准虽然有些低,但有总比没有的好,而 且已经超过了粮食,实属难得,更加坚定了稳定棉花种植的信心。在接受本次调查的植棉户中,面积在15亩以上的规模户有5户,占调查总户数的7.1%。而另 有一部分棉农则认为,补贴政策对稳定今年的棉花种植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因为上年亏得太惨,而植棉风险依然存在,植棉比较效益仍然没有优势。
在调查中反应出棉花生产者的诸多对内地补贴的看法和心态,总结如下:
一是认为政策发布较迟。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省里的实施方案,都错过了“秋播”时棉农预留棉花茬口的最佳时机。而在春耕前仍无补贴的动静,更是错过了“政策维稳” 或惠农扶持的好时机。
二是认为补贴标准偏低。根据规定,即使包括良种补贴在内,一亩地也只有221元,尚不弥足生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农民表示不如改种投工较少的其它作物,把省下来的时间就地打工,一天也有100-150元的现金收入。
三是认为政策稳定性不高。棉花目标价格由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一年一定,补贴也将随目标价格的波动而形成年际间变化,或多或 少,或有或无,农民并不习惯稳定性和持续性不高的政策,感觉心里没底。比如今年,农民种一亩地棉花最终能有多少补贴,目前还是个未知数。这种对政策的不确 定感也会影响农民的植棉意愿。因此,有了补贴也并不代表农民能够高兴起来。目前意向植棉的农民最大的愿望还是期盼国家能不断完善惠棉政策、提高内地补贴标准、及早研究制定支持或稳定棉花生产的政策规定,以调动内地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棉花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最后,笔者建议国家对沿江沿海传统棉区以及盐碱滩地棉花生产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促进其发展。现在苏北拥有的大片棉 区,正是上世纪初民族实业资本家张謇率众开垦耕作而延绵至今。而潮涨潮落,沿海大片滩涂又正临复垦开荒,治理利用的年代。科学研究证明,棉花具有耐抗盐碱 的自然属性,多年来中国棉花研究所、沿海及长江流域棉区已启动并开展起这一研究工程。这项棉花生产变革的成功,既不形成粮棉争地矛盾,又使宜棉滩地的有效 利用,对减少宜植区植棉生产投入,开发利用滩涂资源意义深远而重大。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