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智认为,这和企业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有关。“现在招收员工,每个新疆籍员工的岗前培训,北疆的员工每人补贴1800元,南 疆的员工每人补贴2400元,但是很多企业不了解政策,也没有到当地人社局对接。相比较,很多内地企业进疆,首先关心的是养老统筹的对接和谁来培训的问 题,这样好政策就不会落空。”但信息不对称只是一个方面,企业规模小,无法达到优惠政策的门槛,同样是影响因素。
“去年,服装产业最大的优惠政策是增值税免除,但受益的一般都是纺织企业,服装企业几乎都没有享受到。许多民营企业规模小,买料就在批发市场,没有发票,就没有退税,所以享受不到优惠政策。”张同智分析认为。
品牌意识要加强
“新疆少数民族服装企业具有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但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找准定位。”17日,结束了两天的走访调研,乌鲁 木齐市政协委员张帆深有感触,“很多企业还属于单打独斗的阶段,不走产业发展的道路就无法提升规模,而行业的产业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向大众,走量的生 产模式,一种是面向小众的高端定制,如果大家都去生产传统的民族服饰,势必会限制市场。”
张帆的看法得到了委员们的认同。
“民族服饰不应该拘泥于传统,从设计开始,就应该把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比如巴什爱格穆服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和咪喇思服饰,一个走高级定制的路线,一个积极与国内外的设计师和加工企业合作,都为本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政协委员孔德云说。
走访调研的两天,政协委员们既为民族服装企业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惊喜,但同时也意识到,由于品牌意识和营销理念的缺乏,即便是本地人,对这些服装企业和品牌也不甚了解。
政协委员马海霞则有另一番思路,“建议整合有限资源,建立面向中亚、西亚、南亚的校服制服加工基地。校服样板简单易操作,容易形成规模。”
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认为,在少数民族服装企业的发展中,政府的扶持尤为重要。“服装企业污染较少,在‘一核心、多支点、 两翼配套’的建设中,可以考虑在城市南部建立少数民族服装产业园,并设立促进少数民族服装加工业的专项基金;在人员培训方面,除了委托院校培训,是否可以 将培训资金直接补贴到企业,在企业设立培训基地,并对员工进行基础法律知识的普及,保障企业、员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