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讲,2015年长丝织造产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较为复杂,一方面国际经济开始复苏但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国内改革进一步深化但内需增长缺乏动力,行业稳增长、调结构和提质增效的任务十分艰巨。
创新驱动 引领转型升级新模式
国际竞争力提升。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加上信用制度不完善,企业应收账款回款不稳定等因素,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值得欣慰的是,长丝企业并没有依靠数量盲目扩大出口,而是在产品品质上狠下功夫,用产品来赢得市场,这也是我国长丝织造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据美国商务部纺织服装办公室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从全球进口化纤长丝织物金额同比增长8.55%,其中厚重类长丝织物金额同比增长13.77%,来自中国的该类产品占比从2013年的19.2%增长到20.04%。这一方面是表明随着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全面恢复与发展,美国对厚重类长丝织物方面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则表明我国同类产品的品质与科技含量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与喜爱。
设备升级新成果。在过去的两年中,长丝企业始终坚持苦练内功,在设备更新与升级上下了很多功夫。2015年,很多企业的设备更新已经完成,如龙峰、三福等,新厂房、新设备已陆续投入使用。全新的整浆并设备、全自动穿经设备、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全新无梭织机、检测设备等正在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有力保障。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品质,也大大降低了用工,节约了成本。
服务多元化。2014年以来,有些长丝企业开始尝试向市场提供一些多元化的服务。越来越多的长丝织造企业意识到,要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把上游长丝的科技成果转化到面料中,并通过提升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面料的档次,把面料的科技与艺术向下游服装、家纺产品传递,从设计风格到实用性,提供个性化定制及流行趋势引导。面对新形势,在面料销售的过程中,企业不再局限于等订单或代加工,而是主动出击市场,把产业链研发成果直接做成终端消费品进行推广,从面料的风格与亲肤体验等方面来引领消费,提供多元化服务。
创新的丰富内涵。不仅产品研发、生产技术、销售服务需要创新,企业管理、品牌发展、市场推广等都需要创新。创新之所以能够驱动产业发展,是因为创新是一个思路问题,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方法的转换问题,创新不是要否认已经拥有的成果,而是在这一基础上如何保持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在新常态下用新的思路解决新的问题,推动行业成功转型升级。
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近年来,长丝企业在设备更新方面的投入已经使我国拥有了全球较先进的厂房与设备,这是依靠资本投入推动转型升级的第一步,现在长丝企业要靠创新驱动实现成功转型,那么就要把这些设备用好,用出效益、用出收益来。有的企业,10年没有在设备上投入一分钱,但是产品却卖得供不应求;却也遇见有的企业刚刚投产的进口先进设备被闲置,不知道生产什么产品。可见,好设备只是为施展技术搭建了一个平台,要成功转型,就要在这个平台上大胆创新。
产品创新,创造需求。对长丝织造行业而言,2014年过得有些艰难,但同时,也有一些表现十分出色的企业。在走访吴江七都镇的时候发现,一些生产色织类大提花面料的企业,因为产品从原料选取到织造工艺都与普通大路货有很大差异,产品独特,附加值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往往是一匹布刚下机,马上就要装车销售。平望镇的盛得亿纺织股份公司规模并不大,但面料设计突出创新、时尚、文化,与服装流行紧密结合,产品销售很好。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有的企业了解到国外客户的需求,把产品做成服装、家纺成品并提供包装,供给商场直接用于最终消费。
管理创新,效益优先。新常态下,企业更加重视管理,从成本控制到人员安排都更加坚持效益优先,努力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有的企业重视用工科学管理,提高看台率,减少工人数量;有的企业重视流程管理,这就减少了人为错误,提高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有的企业重视成本管理,不浪费一滴水、一根丝,节约的是成本,产出的是效益。管理有很多种模式,重视管理创新,就是在已有的企业规模、生产基础上,创造更多效益。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