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是连接能力,将投入的资源和其他互补性要素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战略伙伴层面的能力。在这里面,我们这样的协调合作影响聚合以及连接,使得我们有一个外在的内化能力。我们企业能够最快速的去感知和应对市场的的变化。这样更快,更好的预测市场需求,响应市场需求以及提高性能服务,建立良好的关系。
举一个公司的例子,这个公司建立了一套非常全面的信息系统,用大数据进行了市场预测精选匹配,为其实这里面看起来只有五个模块,但是这五个模块都有额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想说一下推送营销,就是通过数据系统定期的向他的客户去进行产品的推进,而社交应用是什么?实际上现在是两个下沉,一个是渠道在下沉,第二个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从业人员年龄都在年轻化。80后、90后成为时尚产业,消费者也成为时尚产业制造者的时候,社交应用会带来你的品牌,你的企业,你的产品和你的采购商,你的设计师的黏性,而黏性是互联网时代最关键的考核因素,你能不能黏得住客户是完全不一样。因为我觉得以前销售靠的是面对面的圆桌会议,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所有的信息都透明了,无论是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时候扫一下条形码就可以出境证性的价格,还是我们时尚产业的中坚段,其实大部分的价格都已经变成了透明,因此在价格透明的前提下,你的黏性可能变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应用,但是这个黏性和以往的简单的营销就不同。也就是说订单有客户的需求,但是这里面大家要注意一下,一个是花型定制,一个是布底定制,也就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参数模块化。
接下来我们再谈另外一个案例,对于制造业与制造业合作来讲,黏性可能更多的是靠你的专业。这是楚星做的非常全面的色彩营销手册,大家可以看一下,在这一套营销下,订货沟通会议上大家的一个气氛和状态。所以我们的企业真的是非常优秀,在实践着如何更好的创新,如何更好的获得市场竞争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刚才也提到了,我们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是和企业在一起的,目前这样一个非常严峻的竞争环境以及非常不确定快速变化的市场体系,我们应该做什么,所以我在这里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就是我们也希望我们能够搭建一个营造新商业生态系统的平台,这个平台会有两个核心,或者说是两个精核,一个精核是品牌,一个是上游的技术。这个是我们以品牌为核心,我们叫GO品牌,这里先举一个EACHWAY HUI。GO品牌会包括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站在面料企业这样一个角度的品牌分析,然后,我们会有一个产品定位,趋势解读,针对我们对品牌的理解,定位和趋势解读,我们会解析面料,然后筛选出产品来进行对接。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一些画面,这些画面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结果。我们从83家基地企业和入围企业当中选择了155个品种做了16个产品的概念版,在每一个概念版上应该是有服装的流行特征以及密密麻麻的面料。那些面料都是我们基地企业和入围企业在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活动当中送来的样品。这些样品涵盖了2016春夏的产品和2015年春夏的产品,也就是把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我们产品开发中心建立的面料大数据系统当中的产品选择出来。这里面就是有一个组合营销的优势,所以当时从EACHWAY HUI拿到他的提案给我们的产品中心到我们这16个趋势做出来用了三天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效率,而且最关键的是看到了一个效果。当他们来的时候,我们展版他看了两个小时,在面料上留下了一系列紫色选中的面料。其实我看了以后我就在想,这些面料送给我们做入围评审的时候,可能是独立的。甚至有些看起来是比较基本的。也许只把这一个面料拿给品牌设计师的时候他会不屑一顾的,但是我把它组合在一起给到品牌设计师的时候,彼此之间是一个提升。因为我们把它从内搭到外套到裤装全部放在一个看板上,也就是彼此形成了一个拉动的效果,触动了品牌设计师的需求。有的时候实际上我也在想,品牌设计师觉得我们面料企业不懂品牌,也有的时候我也觉得设计师不懂面料。也就是说,我会跟看重面料内在的品质,他会更注重风格,而实际上在他离开以后,店长告诉我要跟赵小姐说的时候,其实这些面料消费者在用的时候可能是不太喜欢的。比如说毛衫,消费者穿过以后会起毛起球,会缩水。有可能品牌设计师在采购的时候不会这么想。那么,我跟他达成共识的是哪些?比如说他有一款衬衫面料是黑色的,但是用了非常系列的经编组织,这是以前女士衬衫中没有用到过的。而同时这个面料处理的手感又非常的柔软。所以我想在这些方面,就是我们产品开发中心愿意和今天在座一起创新的企业共同尝试这样的模式,就是以流行趋势为切入点,组合我们企业优秀的产品,推荐给服装品牌。
我们希望中国有那么多纤维原料,可是这么多年仍然有很多标准没有形成。当时奥地利有一家公司在我们国内大面积的推广,上色有问题,染整有问题,TA2到目前还有人在做,但是形成大货订单的其实不多。当时TP2给我们看的时候我们产品中心给他的建议是暂时不要去做时尚服装面料,因为他不想染色。而他生物技的点又非常鲜明,可以做婴儿用品,也可以做水杯等,我看到十年后他们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怎么去理性分析新的材料,确定产品开发方向和产品分析。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产品中心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去做的。
我想说,我们需要向更多的企业家学习。因为我觉得,只有在企业层面才有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和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以及非常丰富的创新实践。中国纺织信心中心愿意和中国创新型纺织企业共同成长。我们会议的时间有限,但我们沟通时间是无限的。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