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宁公司来说,在前3个层次上,都已经开始看到成果,而最高层次上的“运营互联网化”则尚待努力,而这也是最能解决李宁目前面临最大问题的一环,这其实也是所有运动品牌、甚至所有传统服装品牌的最大痛点。
此外,品牌定位不清,也是李宁的大问题。李宁品牌在核心价值的提炼上总是犯ONE MORE(跟随)的低级错误。耐克提倡“Just do it(想做就做)”,李宁提倡“我运动 我存在”;耐克提倡“I can(我能)”,李宁提倡“一切皆有可能”,有“模仿秀”之嫌。
事实上,李宁从不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求变的决心。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李宁却缺乏对品牌定位的战略系统思考和解决方案,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梳理和DNA确认。从1990年至今,李宁品牌推广传播了多年,然而从其诸多品牌传播中无法寻找到一种精神,一根贯穿始终的主线,消费者几乎没人能说清楚李宁品牌的个性到底是什么。
对此,从之前盖洛普公司为李宁做的市场调查中,我们也能窥见一斑。盖洛普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李宁公司至少存在以下三大问题:目标消费者不清晰、品牌面临被遗忘的危险、品牌的个性不鲜明。消费者认为,李宁就像他们身边一个熟悉的朋友,虽然很亲切,但是就是缺乏鲜明的个性,让人很难铭记。
李宁比肩国际品牌,导致其游离于高端及中低端品牌之间,在国际与本土品牌的夹击下腹背受敌。这次李宁选择与小米合作,从某种程度来说,很可能表明,李宁要做中国运动品牌里的小米。如果如此,那李宁到还真是找对了路子。但李宁目前还无法满足高端消费者对于运动服饰在个性诉求、科技上的需求,这是李宁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说过:品牌应该有简单清晰的品牌核心利益诉求,并且保持持续的传播行为才能有效占领消费者的脑海,获取消费者的青睐。对于品牌定位一直模糊多变的李宁来说,品牌定位一旦确定,就应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地坚持维护下去。企业的一切营销传播活动,从产品研发、价格、包装、广告、公关、赞助、代言人遴选、市场生动化等等都应该围绕品牌定位去演绎。
在李宁之前,已经有很好的示范。ZARA、H&M、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就是很好的老师。非常像一家互联网公司的ZARA凭借互联网的力量让企业的运转“快”起来,从设计到上架仅用12天,尽量不补货,款多量少,稀缺营销,不贪求在某一单款上的销量,终端销售信息的及时反馈。“快”让企业大大提高了市场应变能力,有效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库存压力。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