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三
1.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各领域品牌文化和服饰文化进行关联研究,分析文化元素在品牌中的认同点和实现方式。研究中华文化在服装领域的融入与负载,适时建立服饰文化基金和博物馆,挖掘传统服饰文化,建立新型服装产业文化体系。
2.持续推动美学、文学、经济、历史、影视等跨界领域在行业的交流与融汇,打造融合服装行业并有利于服装行业发展的“大文化”、“大时尚”概念,进一步加强文化跨界。
3.加强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三者联动,重点在产业集群推广落实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提高社会责任管理能力。
(四)品牌创新
加强品牌创新,明晰品牌定位,提升品牌内涵,锤炼品牌价值主张,丰富品牌价值构成,提高行业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聚焦市场需求和市场细分,进一步强化差异化定位,将品牌内涵嵌入消费者心智。完善品牌创新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消费需求新变化,全面整合核心资源,提升企业运营能力,积极探索跨界合作方式,以获得更大的市场话语权为目标,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抓好产品质量,提升设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和文化创意,推动产品从功能化向时尚化的转变。重视消费体验,主动引导消费升级。创新终端零售形态和业态,实现各种业态的互促互补。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盈利模式,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提升行业盈利水平,打造品质优良并极具行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品牌群体。
专栏四
1、加强服装基础科技研究,解决好服装与上下游标准的配套衔接问题,提高品牌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服装标准体系;强化企业质量责任主体,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控制技术,建立质量信用长效机制,提升品牌质量管理水平。
2.加强服装设计师、打版师、面料设计师、色彩搭配师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依托行业创新服务平台、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联盟、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发资源,完善企业新产品自主研发体系,加强原创设计,推动供应链融合,完善服装行业设计创意系统,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
3. 挖掘中国美学元素,寻找东方文化精神,将中国文化能量融入产品和品牌,同时整合商务、传媒、展会等资源,推进品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文化,增强品牌影响力。
(五)人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互联网时代下富有创新精神、优秀工业精神的人才队伍,一支对市场和产品本身充满尊重、对产品倾注满腔情感和能量的专业队伍。调整培养结构,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多层次人才队伍,加强高素质专业基础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创新人才、营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注重跨学科、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之成为促进行业进步、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选拔、评价、激励和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大东中西部地区人才交流力度,支持人才合理流动和国际间交流。发展人才服务体系,搭建服装行业人才服务战略联盟,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产业人才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专栏五
1、依托教育资源,优化学科设置,构建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立“协会+企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在职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国际人才引进,促进人才国际交流。
2、形成行业人才使用相对合理的均衡机制,建设和完善第三方人才交流平台,引导人才合理流动,逐步形成业内认同的人才评价体系。
3、加强新疆服装行业创业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养,尤其是少数民族服装行业人才的培养,并协调组织东部优秀企业接收新疆学员进行基于企业实践的专项培训。
(六)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的背景下,巩固中国服装业现有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同时,根本转变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粗放发展方式,重新确立中国服装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新定位,全面提升中国服装业的全球竞争力。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靠近目标市场的国家投资服装项目,建设服装产业园区,合理进行国际化产业布局,打造优质的国际化供应链条。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引导优势企业全球整合资源,提高价值链高端掌控能力,推动具备国际发展战略和能力的品牌走出去,构建全球营销网络,同时运用资本实力进行跨国兼并,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竞争力的国际化大中型企业。
专栏六
1.提高行业对外合作交流能力,密切与世界各国相关企业、品牌及各类组织机构的联系。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日常交流机制,实现国际交流工作常态化。
2.积极促进产能的国际化布局,鼓励企业走出去,在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走出去示范基地,同时建立相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产业相关要素的国际合作和合理流动,进一步提升我国服装企业跨国资源整合能力。
3.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充分发挥线上网络特点,搭建线上资源配置平台,实现资源配置线上运行。尝试建立全球服装业信息平台,推进全球服装业指数化工作,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形成中国服装业的信息领先优势。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