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纺机厂的老总爱上技术创新

来源:全球面料商务中心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4日

整天在车间痴迷捣鼓  



“找虞总,你要去车间里。”前几天,记者慕名前去采访虞国炎,在标有“总经理”字样的办公室里静悄悄的,不见人影,一位工作人员透露了他的去向。  


“在研发车间看新开发的设备。”从车间里出来的虞国炎,身材高大魁梧,与记者想象中的研发专家颇有“反差”。  


“我是个爱捣鼓,爱琢磨的人。”年近五十的虞国炎,白天喜欢在车间与工人们一起打磨设备,晚上上网查资料,画设计图纸。“为了那台麻袋织物机,他几乎每晚都要在办公室琢磨到12点后。”在办公室搞后勤工作的虞国炎妻子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虞国炎的“琢磨”下,麻袋编织机、多功能提速剑杆渔网织机等一台台填补国内空白的织机,在绍兴通用提花机械有限公司诞生了。  


“这些都是这两年里获得的。”虞国炎从办公室抽屉里取出一叠厚厚的专利证书向记者展示说。经清点,足足有31本,其中3本红色的为发明专利。 


位于柯开(齐贤镇)八字桥村的绍兴通用提花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厂,占地不足10亩,厂区里只有两排低矮的厂房,厂门也其貌不扬,相当简陋。  


可正是这家毫不起眼的小厂,其经营者虞国炎竟在两年时里间获得30余项国家专利,其中3项发明专利。目前还有1项发明专利及两项国际专利被受理。虞国炎发明的专利均为纺机产品。  


一项发明专利带来七千多万产值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用这句话来形容通用提花机械有限公司在行业中的名声,最恰当不过了。 


 今年年初,由虞国炎发明的智能麻袋编织机织出的一块麻布,上传到一纺织平台上。短短几天时间,前来询问的人员络绎不绝。原来,该编织机采用筘环的形式,破解了普通麻布经纬线交织不牢固的缺陷。  


印度是麻原料生产国。今年3月,印度一家著名的麻布生产企业老板,寻到通用提花机械有限公司,一口气签下了500台麻袋编织机,并预交了10%的定金。除了国际客商,国内不少烟草企业也纷纷抛来“橄榄枝”。按目前订单量看,仅智能麻袋编织机,可为通用提花机械有限公司带来七八千万元的销售额。  


尽管订单不断,但虞国炎迟迟不肯扩大生产规模。原来,为保护专利,虞国炎向印度及孟加拉等国家申请了两项国际专利,预计9月份就能授权。对此,国外客户以及代理商都表示理解。“这也是对我们利益的一种保护。”杭州一家贸易公司负责人说。  


创新才能让企业过上“好日子”  


“其实,我的爱钻研,爱发明,除了自身懂技术外,也是被严峻的市场竞争倒逼出来的。”虞国炎说。


仅有初中文化的虞国炎,18岁那年,与当地小伙伴们一样,进了齐贤一家纺机厂,从做学徒工开始,学到了不少纺机方面的知识。不久他就出来“单干”,办起家庭作坊,生产提花机。借助柯桥纺织大发展机遇,赚取了第一桶金。“但随着纺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几十个人的小企业而言,过日子还可以,但要过好日子就很难了。”虞国炎说,当前普通纺机利润已只有四五个百分点,如是代加工则更低。  


怎么办?研发新产品,开发做别人没有的产品。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虞国炎2015年发明的麻袋编织机,已被2016年发明的智能麻袋编织机所取代。“同样的编织机,后者效率是前者的一倍,且价格仅增加了1万元。”虞国炎说,客户当然会买后者,而对我们而言,后者成本仅增加了5000元,这就意味着,产品附加值涨了一倍。  


“我们生产的都是特种需求的纺机产品,新产品利润普遍在20%以上。”虞国炎高兴地说,企业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开展技术创新,产品不断更新升级,这样才能有高附加值。



1  
阅读数量(7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