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丝绸专区 >正文

陕西推进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从“鎏金铜蚕”到“致富金蚕”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10日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一下子让“鎏金铜蚕”惊艳了世界。

近年来,作为“鎏金铜蚕”的出土地,有着蚕桑产业悠久历史的陕西,大力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推广蚕桑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以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为战略目标,大力推进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蚕桑产业进入新时代,让这一传统产业成为“致富金蚕”。


从“鎏金铜蚕”到“致富金蚕”

地处汉江沿岸的石泉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鎏金铜蚕”就出土于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

时光穿越千年。如今,石泉县已成为西北地区第一蚕桑产业大县,蚕桑产业正成为石泉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全县现有桑园面积6.98万亩,其中优质桑园5万亩,养蚕农户近万户,蚕桑产业综合收入3.5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1.86亿元,展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密植桑、简养蚕,十七八天见现钱。”一句当地的顺口溜道出了蚕桑产业“用时短、见效快”的特点。

“我们村几乎家家都养蚕,一张蚕种大概能出40公斤至60公斤的蚕茧。我一年养蚕30多张,有12亩桑园,再加上套种地膜土豆和桑园养鸡,一年能收入十多万元。”1月16日,池河镇明星村39岁的村民王珍翠告诉记者,现在养蚕技术提高了,养一批蚕从过去的40多天到现在的十七八天就能完成,一年最多能养六个到七个批次。而在桑园里养鸡,还能利用鸡群啄食桑园里的杂草,节省了除草的劳动力成本,同时鸡群的粪便又变成桑园很好的有机肥,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

“我们充分利用蚕桑产业‘短、平、快’的特点和产业基础坚实、技术普及率高、广泛适应农户等优势,把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让农民手中的蚕宝宝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蚕’。”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韩燕明表示,石泉县着力打造“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文化品牌,大力推进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蚕桑产业年产值达20亿元。


区域优势明显产业化程度提高

说起蚕桑,自然与丝绸相连。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丝绸代表着江南水乡的婉约。然而,随着全国范围内“东桑西移”的趋势越发明显,我省蚕桑产业快速发展,“桑—茧—丝—绸”全产业链也在加速成型。

1月17日,省农业厅园艺站蚕桑科科长郭昶向记者介绍,我省蚕桑产业区域优势明显,生产基础较好。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全省均适宜栽桑养蚕。与东部地区相比,我省劳动力成本较低,栽桑养蚕和其他农作物比较,单位面积蚕桑产值较高,各级政府对蚕桑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较大,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较高。自商务部2006年启动“东桑西移”工程以来,我省已建成高产密植桑园26.7万亩,专用蚕室9.96万平方米,小蚕共育室7.3万平方米,推广方格蔟近4000万片,蚕桑生产基地初具规模,蚕桑技术和蚕茧质量也普遍提高,我省已成为全国丝绸工业的优质原料基地。如今,我省蚕桑产业架构日趋合理,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我省蚕桑产业主要分布在陕南的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关中的宝鸡市,陕北的榆林市、延安市。2017年,我省桑园面积120万亩,投产桑园60万亩;全年发种量30万张,较上年增长1.22万张;蚕茧产量1.1万吨,收购价格每公斤50元,较上年上涨38.12%;蚕种生产35万张,较上年增长12.36%。全省13家缫丝企业全年生产白厂丝1824吨,实现丝绸产值25亿元。受国内丝绸产品需求增长影响,2017年蚕茧收购价格大幅上涨,我省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全省30万名蚕农卖茧收入达5.6亿元,较上年增长1.9亿元。同时,蚕桑综合利用发展迅速,鲜桑果、桑果汁等多元化产品发展较快,产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多元化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小蚕养好一半收。”在池河镇明星村,记者见到闻名十里八乡的“小蚕共育室”。明星村大阳蚕桑合作社理事长胡宇明给记者介绍说:“小蚕孵化前十天需要精心照料,湿度、温度都必须保持在恒定状态。小蚕共育室就像蚕宝宝的幼儿园,通过我们精心抚育后,村民再把小蚕领回家自己养,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病害。”

“整个石泉的蚕农都不用担心蚕茧的销路,石泉县有好几个缫丝厂,到了春蚕成茧的时候都会来村里收购蚕茧。从这些年市场需求看,目前整个石泉县的鲜茧产量还不能满足缫丝厂的加工需求,30%的原料还需要从外省调入。只要人勤快,养蚕技术得当,一年仅养蚕这一项的收入就能脱贫。”胡宇明说,池河镇专门成立了蚕桑产业服务队,为蚕农们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这里95%的村民都掌握了科学的养蚕技术。

记者了解到,我省近年在蚕桑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省蚕桑丝绸研究所选育“陕蚕六号”;我省建立了蚕桑重点实验室,利用秦巴山区野蚕生物资源选育天然彩色茧新品种;安康市蚕桑研究所开展雄蚕专养、柞蚕引进试养等实用技术研究,都获得了初步成功。在技术推广方面,优良桑、蚕品种、方格蔟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2017年,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我省春用蚕种质量进行了抽查检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全部符合或优于行业标准。我省推广饲养“华康二号”等优良蚕品种共29万余张,饲养表现普遍良好。

“我县在启动蚕桑大县发展战略时,受市场疲软的影响,一度也出现过桑树被挖被砍、毁桑园又种地的现象,桑园面积也曾出现萎缩。”韩燕明告诉记者,为破解这一难题,石泉县大胆探索“四个转变”:即由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转变、由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由千家万户养蚕向强村大户转变、由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提高蚕桑生产和桑蚕饲养质量的同时,石泉县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桑园套种套养复合经营,拓展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产品结构由传统“一粒茧”“一根丝”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一片桑园”“一系列资源”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转变,有效提升了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不仅如此,石泉县还着力打造“金蚕之乡”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地域“富硒”资源优势,打造系列蚕桑富硒特色产品,加快推进蚕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步伐。以养蚕坊、蚕桑文化室、缫丝织造坊、鎏金蚕丝绸馆、蚕桑博物馆五大部分为主体的石泉蚕桑文化园,目前已经成为蚕桑产业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县域旅游的特色亮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石泉县发展生态观光、桑葚采摘、养蚕体验和蚕桑美食等休闲体验旅游基地,2017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亿元以上。


1  
阅读数量(71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丝绸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