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黑龙江:缺乏特色 本地服装仅占一成

洪珍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3日

  在黑龙江一家省直机关工作的张萧丽想给孩子买件羽绒服,她到哈尔滨秋林公司、百盛商场等销售羽绒服比较集中的地方选购,结果发现,上千种羽绒服基本都来自江苏、福建、湖北、北京、广东等地。“走了这么多大型商场,只看到一家本地厂家生产的羽绒服商品。哈尔滨冬季这么长,冬天这么冷,棉服、羽绒服需求量这么大,为什么本地企业不能抓住这个商机呢?”张萧丽遗憾地说。

  六七十亿的服装消费地产仅占10%

  前不久,在哈尔滨红博购物广场举办的“冬装节”上,南方厂家生产的御寒产品再次成为主角儿,在这里做销售人员已有好几年的李小姐说,商场已经举办好几届冬装节了,我们也希望能看见本地产品,可今年看来还都是外埠产品,有不少还是长江以南省份生产的羽绒服。还有销售人员说,本地产品也有,但相比之下样式老、做工也不好,无法与南方产品相抗衡。

  在秋林公司销售羽绒服的小张说,卖了好几年的冬装,都是在替南方厂家吆喝,哈尔滨每年羽绒服的需求量特别大,进入12月以来,有不少南方品牌的羽绒服一天能卖出去七八件,周末时能卖十多件。

  在哈尔滨百盛商场,“鸭宝宝”是为数不多的哈尔滨市地产羽绒服中最显眼的一个,与众多南方厂家的产品抢占着市场。销售人员说,由于是本地产品,减少了运输等中间环节,在同等质量产品中价格相对便宜,市场销量还是不错的。“只是像这样的地产产品太少了。”这位销售人员说。

  有资料显示,哈尔滨人均纤维拥有量位居全国第一,年用于服装消费方面的资金达六七十亿元之多,而本地一些大众化低档次的服装仅能分得十个亿左右的市场份额,不足10%。

  几年前,曾有政协委员提案,呼吁政府积极支持服装产业发展,实施“名城、名厂和名牌”的服装产业战略,但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内销几十个亿资金的服装市场,如果本地企业能够占领了一半份额,那也是相当可观的。”

  哈市多数服装企业只能做工作服

  在哈尔滨有个每天人头攒动的服装制作销售中心——哈西服装城,这个经营了十余年的卖场,初衷是要在哈尔滨办一个服装原料生产加工的基地,建立自己的品牌,但如今,这里还都是小作坊式的服装加工,地产的服装制造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这里有很多服装店,店主们为顾客做衣服,不是去商店仿制,就是照时装书扒样子,几乎没有自己的服装设计团队,也很少见到有独立品牌的专卖店。黑龙江于洪岩服饰有限公司是这里干的时间长、有些名气的服装企业,管理人员王宝玉说,服装公司有四五位设计人员,每年都根据市场变化设计出上百种服装样式,供消费者选择。公司有自己的服装加工车间以及在服装城内设有专柜。但是品牌衣服还没有进到大的商场中,占领大的市场份额。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1  
阅读数量(20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