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美女傍大款”与“中国ZARA”殊途同归

吕缜缜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9日

  既然ZARA是服装业的传奇,那么按照我对国内企业秉性的了解,相信ZARA一定会是不少企业的效仿对象,于是我把“打造中国的ZARA”键入百度的搜索栏,你猜结果如何?搜索显示有摩高、海澜之家、美特斯·邦威、索翔、衣通天下等知名或不知名的服装运营商都旗帜鲜明的把“做中国式的ZARA”作为其企业目标,或者干脆以“中国ZARA”自许。

尽管意料之中,我仍对中国企业式的夸张想象力摇头不已:首先,ZARA在香港、上海、北京、杭州已经陆续开店,具备正宗的中国身份,又何来那么多的“中国ZARA”呢?其次,ZARA独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在全球独树一帜,并在2008年超过CAP成为世界第一大服装零售商,如果ZARA模式是那么容易复制的话,在服装大牌林立的全球市场,早就不知有几多ZARA,又何以让ZARA一家独大?再者说了,ZARA截止2007年在全球建立3900家分店,年销售额63亿欧元(相当于600多亿元人民币),这对于至今仍然走不出国门的中国服装企业而言,所差距的岂止是账面数字上那么简单?类似浮躁的概念炒作无异于拉大旗作虎皮。

于是让我想起时下“美女傍大款”的风气,其中总有利益上的得失吧?

美女傍上了大款,短期而言不失为人生捷径,可以马上享受有钱人的生活,也可以有面子(只对小圈子而言),及时行乐。

不过从远期来看,傍大款的选择多半不智,只是拿青春作价,赌一场没有胜算的游戏。

——这与傍大牌企业的情形何其相似乃尔?

惠安达利集团奉行“拿来主义”,当食品业一旦出现单个品类的热门市场,达利就会模仿其中的领导者品牌,进行低成本复制,有营销专家称其为“达利模式”。其实在山寨文化盛行的中国市场,类似模式几乎是企业的天性,从房地产业、日化业、手机业、汽车业、体育用品业、服装业、保健品业无不如此,并无稀奇,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的隐痛。

'

1  
阅读数量(18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