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九江破解“用工荒”:善待员工 用工不荒

吕缜缜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2日

  自经济危机之后,涌动着“返乡潮”的九江却闹起了“用工荒”,成为我市“强工兴城”路上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调查

有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176.18万人,已转移就业106.18万人,其中市内22.97万人;在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有转移愿望的64164人,其中有市内转移愿望的42567人;在未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有转移培训愿望的71404人;在省外务工农村劳动力中愿意返乡就业的有130763人。

而从今年1月份工业园区反馈回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市工业园区已开工企业1175家,共用工12.58万人。被调查的1062家企业共缺工27584人,缺口占总用工的17.9%。缺工工种以纺织服装、玻纤、电子、制造业和加工业最为突出。

不难看出,愿意留在本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至少有17万,而目前缺工不到3万。套用一个经济词汇就是,我市的用工“顺差”至少超过14万人。

分析

为什么在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企业还会出现“招工难”?

“我市的招工难,既受到传统就业观的左右,又有结构性用工比例失衡的制约,还受到企业行为规范不到位的影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纪福说。

二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接受的教育多,思想也比较活跃,较长时间生活在城市,形式上可以说是九江城市的“新市民”。他们的就业观念有个共同点,就是在家乡就业总感到面子上不好看,都想到外面去、到大城市去就业,去历练自己。既想去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开阔眼界;又想通过在外面的历练学到一门技术或者管理经验,条件适合时再“返乡”创业。

同时,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园区经济发展迅速,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企业快速扩张,直接带来的是用工需求的大量增加,致使在不同的园区、不同的企业用工供给跟不上需求,矛盾凸显。

结构性比例矛盾又为“招工难”再添一把火。由于受行业、企业工种要求的不同、劳动者技能技术水平的差别、年龄性别的制约、工资待遇的差异和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的难以到位,导致一些园区企业“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结构性比例矛盾十分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行为规范不到位的苗头开始显露,再次恶化了招工环境。企业是用工的责任主体,有一部分企业片面追求利润,在用工行为上很不规范,社会保障不到位,不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文化不健全,职工权益得不到保护,甚至在个别企业还有体罚职工行为的发生,导致既招不进也留不住人才的尴尬境地,结果是有用人才的无序流动,企业发展的低水平循环。

应对

实现“三年决战工业2000亿”,对接工业园区用工是基础。李局长告诉记者,针对我市出现的招工难题,市劳动保障部门有针对性地制订预案,采取四项举措实现园区用工有效对接,在“招得进、稳得住、能发展”上下功夫。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1  
阅读数量(30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