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棉纺企业呼吁稳定棉花市场 纺企难扛重压

吕缜缜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近日,《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了解到,进入2010年,国内国际棉价一路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棉纺企业特别是牛仔布企业遭受巨大冲击,采购成本大大提高,生产经营面临极大压力。

“成也棉花,败也棉花!”

“成也棉花,败也棉花!”江苏常州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梅基清跟记者谈起棉价时一个劲地感慨。他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每月消耗1800吨棉花,以公司现有的库存来看,只能维持2~3个月的生产。进入2010年,从1月份开始,国内棉价就一路高涨,从起初约14000元/吨涨到现在接近16000元/吨。以国内三级棉为例,目前的价格在15300元/吨左右,再加上10%的制成率以及工费、包装费、税差等,生产出1吨纱的成本大约是16800元,纺纱成本就如此之高,生产面料的成本也就相应更高,而与此同时,面料的价格却没有变化,在这样的高成本和固定价格的挤压下,公司利润锐减,日子实在难过。

为了保证生产,黑牡丹公司也是广开渠道买棉花,其中国产棉和进口棉各占一半,一条是向长期的棉花供应商买棉,另一条是依靠进口配额。今年的配额是2900吨,目前已经用了900吨。由于近段时间国际棉价也在走高,依靠进口解决“粮草之荒”的意义也不大。以美棉期货为例,在2月10号,三级棉的价格才是70~72美分/磅,而时至今日已经大约是82美分/磅,经过关税加权后,折算成人民币,价格已经跟国产棉差不多。

购买国储棉也是棉纺企业采购原料的一条途径。记者清楚地记着,去年在采访梅基清时,由于担心购置国储棉过程中掺杂太多人为因素公司一直没有购买,然而时至今日,迫于购棉压力,他们不得不转向这条路。但目前抛储已经结束,此路已经不通。还有一条是从期货市场购棉,但是由于从未尝试过,对相关程序也不熟悉,很多企业还不想盲目“下水”。这样,一方面是高涨的国内外棉价,另一方面是狭窄的购棉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饥渴”的企业在苦苦煎熬和纠结。说到这儿,梅基清略显无奈:“我们希望棉价低一点儿,波动小一点儿!价格在13000元/吨还是可以接受的。”

与黑牡丹不同,山东淄博兰雁集团购棉主要依靠进口,企业生产需要的棉花75%~80%从美国、印度等国家进口,他们对于国际棉价的变化更加敏感。集团供应总公司采购部鲜雪艳告诉记者,企业主要消耗三级和四级棉花,买国内棉花比较少,进口占很大比例。公司今年的进口棉花配额是32000吨。2月4日国际棉花期货价格是70美分/磅,从5号开始回涨,现在的价格约在80美分/磅,如此高的价格让企业不堪重负,现在企业的库存仅能维持生产1.5~2个月。

而记者通过兰雁集团提供的一份数据,也看出了日渐高涨的棉价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比如,在1月份,进口棉(滑准税下)是14490元/吨,进口棉(1%关税下)是13983元/吨,国产棉是15400元/吨,进口棉生产棉纱成本是17560元/吨,国产棉生产棉纱成本是19137元/吨,而此时棉纱价格(OE10S)却只有16900元/吨,棉纱价格远低于成本,以国产棉纱成本算,就亏损2237元/吨。

进入2月,国产棉和进口棉价格都相应上涨,其中进口棉(滑准税下)上涨1287元/吨,进口棉(1%关税下)上涨1300元/吨,国产棉上涨400元/吨,进口棉与国产棉价格相差无几,随之,纱线成本高企,进口棉和国产棉生产的棉纱成本分别上涨了1450元/吨和443元/吨,棉纱价格(OE10S)虽然也随之提高到17200元/吨,但是以国产棉纱成本算还是亏损了2380元/吨;同时,1、2两月棉布维持原价,以棉布(OE10*10)为例,两月价格都是13.8元/米,亏损最终转嫁到面料。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1  
阅读数量(31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