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象山针织步出贴牌“怪圈”

冯小青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17日

  象山针织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构成鲜明的产业集群特色,先后成为华伦天奴、保罗、耐克等30多个国际品牌的定点生产地。随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和产品档次的日益提升,象山针织产业开始认识到了拥有自主品牌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凭借产业和技术优势,已开始摆脱贴牌加工“怪圈”。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针织产业是象山工业经济发展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行业,也是象山工业的主导产业。发展到2006年,全县已拥有针织企业1000余家,产品主要以生产文化衫和T恤为主,产品几乎100%出口,针织业已成为象山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来,象山针织产业结构有较大的调整,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规模实力走强、外向拓展强劲的良好态势。据了解,截至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针织企业达到了236家,比2000年增加了166家。2006年,规模以上针织企业实现产值64.02亿元、销售收入62.24亿元、外贸出口值50.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倍、3.1倍和2.9倍,95%以上的产品外销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巨鹰、甬南、东风、宏利、富宏等10家企业进入全国针织业50强,象山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针织服装生产基地,“中国造”针织衫有十分之一产自象山。

  四大中心筑产业链

  象山针织业起步早,经过多年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主业突出、区域品牌领衔、集群优势明显的基本框架。国内外众多的面料供应商被吸引到象山设点销售,不出家门就可组织到生产所需的针织面料,成本相应降低。

  据了解,近年来象山针织企业积极与东华大学等院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已经建成了巨鹰中高档面料中心、针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海达染整中心、福甬印花中心。如今,四大中心的建成,使全县针织业拥有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自主创新渐成气候

  面对汇率变化、退税下降、能源和原材料涨价、用工紧张、成本提高、效益下降等问题,一些中小民企在先进技术装备、优秀人才引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开始暴露,市场开拓和新产品开发乏力,产品门类趋于中低档。

  象山工商分局近年来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培育出了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质量效益好的小型巨人和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加强竞争能力。

  巨鹰集团的“巨鹰”牌T恤和甬南公司的“伟绅”牌服饰等获省、市名牌、著名商标和推荐中国名牌,巨鹰还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称号、中国名牌。2004年,象山被授予“中国针织名城”称号,区域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部分企业运用联合创牌、与国际著名品牌合作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注册了自创商标。

'

1  
阅读数量(85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