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安徽服饰模式”造市大幕开启

冯小青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27日
安徽模式下成长的市场集群,在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以及有序竞争和和谐发展上,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合肥市新站区的站前路,因靠近合肥市火车站而得名。大概是因为道路两侧有多家工地正在开工的原因,这条东西走向的马路绝不能被称为繁华,不过在一段时间之后,站前路也许将汇聚全国服装品牌和服装商人的目光。    “到2008年底,‘安徽服饰第一街’营业总面积将达到38万平方米,经营品牌3500个,提供就业超过2万人;到2010年力争‘安徽服饰第一街’市场交易额超100亿,容纳4000个品牌,解决就业2.7万人,2010年力争达到全省市场25%以上的份额。”不久前在合肥举行的首届中国·“安徽服饰第一街”纺织服装品牌对接会上,安徽省服装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梁向记者描绘了一个具有强大吞吐能力的大型服装市场集群——“安徽服饰第一街”的远景。而这条商业街道,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后在站前路上完全形成。  造市大幕开启     按照叶梁的想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安徽服饰第一街”的出现以及发展,首先将对安徽的服装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4年以前,安徽纺织服装市场以二级零售市场为主体,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市场。”叶梁说。在他看来,这让一些本该属于安徽的市场向外省流失。目前,安徽人口6700万,每年的服装消费超过300亿元,但这个数字的97%都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造成全省大量资源和资金的流失。”叶梁说。    其实不只如此。由于市场环节的相对落后,安徽服装产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安徽曾是纺织服装大省,在计划经济时代,安徽服装业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但改革开发以后,沿海地区迅猛发展,而安徽原有的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服装产业则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加之安徽服装业与全国的交流合作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不够,以及当时特定的政策环境,“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安徽省的服装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叶梁说。而市场的落后不仅使安徽落后于现阶段的其他地区,也使其安徽在今后一段时间承接沿海服装产业的战略中,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中部六省,河南、湖北、江西、湖南等地的市场建设都领先于安徽。”叶梁说。这让这名安徽服装同业组织的官员十分痛心,因为在他看来,安徽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是完全可以承担起中部纺织服装市场辐射枢纽的重任的。“‘十一五’安徽服装需求将达到500亿元”,叶梁说,“如果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画圆,可以覆盖半个中国的人口。”     面对巨大的需求无法满足、大量资金外流的现状,以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安徽服装商会意识到,最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市场。   于是,2004年10月,在业界人士的发起下,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安徽白马服装城,入驻当时还未形成商圈,并有着30万平方米闲置建筑的站前路,而这也拉开了站前路服装市场发展的大幕。    截止2006年底,站前路1000米的地段内汇集了5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开业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共计品牌3000个。而在今年下半年,又将会有2家市场开业。  安徽需要怎样的市场?     显然,安徽是想通过省会合肥服装市场的建设,来拉动全省服装市场和产业的发展,并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辐射能力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    问题是,安徽市场的建设究竟应该走一条怎样的路。在这期间,是否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一些成功经验,成为安徽市场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我个人认为,在发展专业市场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者,或者是参与其中的经营者,都应该首先选择以批发功能为主、以产业依托为主的辐射型专业市场。”吕振华说。    吕振华是浙江省市场协会的秘书长,曾经主持过浙江多个市场的开发工作,对于安徽服装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脉络,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吕振华认为,中国专业市场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零售和以满足当地消费为主的产业依托作用不强的集散型市场,“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零售业的大量崛起,这类专业市场将被逐步淘汰”;而另一类,就是吕振华前面所说的市场类型,“这里面有三个定语:批发功能为主、产业依托为主以及辐射”,吕振华说,“这类专业市场的生命力非常强、作用非常大。”     按照他的说法,这样的市场在许多地区都应该是大有希望的,其实安徽的做法和吕振华的观点不谋而合,“安徽服饰第一街”要打造的,就是一个这样的专业市场集群,为此,站前路计划引入更多的此类专业市场,比如白马服装城。    事实上,早在第一街规划之初,安徽白马服装城就已经开始运营,用服装城董事长汪登厚的话来说,“市是灵魂,场是载体”,在他看来,市场对于安徽来说,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汪登厚认为,由于之前安徽缺乏一级市场,许多品牌服装的一级代理大多不愿选择安徽,所以到达安徽消费者手里的产品,在经过多级市场转手后,都加价了10-20%,而“把一级代理请到合肥”,这部分转嫁给消费者的费用将大大减少。加上安徽服装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的不对称和正在积极推进的品牌建设,这些都将成一级市场在安徽存在并发展的保证。    实际上,白马的出现的确迅速激活了安徽服装专业市场,在开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交易额和商户租金都与日俱增。白马成了合肥最具活动的市场。“以商业地产模式重塑批发市场,其关键是发展一级代理和连锁模式。”安徽白马服装城总经理汪伦说。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白马的市场定位也得到了品牌的认可。“我们考察了各地的许多市场,最终选择入驻‘安徽服饰第一街’,因为我们看好这里巨大的市场和市场环境。”在签约入驻安徽白马之后,河北梦凡希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宗蕾说。而同在站前路上的其他一些市场,也在向具有辐射能力的专业市场方向发展。  “安徽模式”下的市场集群     不过也存在问题。在没有强大产业依托的安徽,是否还能以产业发达地区为借鉴,形成“以批发功能为主的、辐射型的专业市场”?    “安徽服饰第一街”的做法,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外省品牌的吸纳上。    4月17日,首届“‘安徽服饰第一街’纺织服装品牌对接会”在合肥举行,第一街上的7家大型市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个品牌企业和品牌代理商推介自己的市场。来自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服装发达省份的家纺、服装品牌参与了此次推介,品牌涉及到家纺用品、休闲装、童装、针纺织品、牛仔、内衣、文胸、正装、裤子、箱包等多个品类。而通过此次活动,“安徽服饰第一街”共签署了各类服装、家纺品牌296个,其中通过代理商入驻市场的占47%,通过产业集群地行业协会集体入驻市场的占53 %。     活动还成功引进了杭州大型专业市场四季青女装市场的加盟,省内地市级市场成功与安徽服饰第一街缔结联盟15个。     叶梁认为,“安徽服饰第一街”要崛起,首先要与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合作。而在此之后,则需要第一街根据安徽和合肥的特点进行发展。  “‘安徽服饰第一街’市场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全省纺织服装市场的状况和未来。”叶梁说,而以他为主任的“安徽服饰第一街”工作委员会,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推进这个市场集群的发展。为此,工作委员会提出了工作重点。    在这其中,建立政府与市场沟通机制、规范行业自律、区域合作、打造时尚平台、建设市场信息渠道与现代电子商务平台等,都成为第一街甚至安徽服装市场发展的标准。    其实这样的工作计划可能很快在第一街中得以部分落实。比如在信息渠道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上,安徽四季青就打算将网络引入市场,着手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市场的内部管理、信息采集处理、网上交易全部实现网络化,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    “搭建交流平台,并着重致力于专业市场咨询服务、信息化建设、行业内资源的交流与对接,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促进专业市场的平等竞争等服务性工作,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叶梁说,“集7家市场的综合实力,利用省会城市在区域、物流、交通上的优势,立足合肥,辐射全省,面向中部。”而这也应该是工作委员会为第一街做出的规划。     按照工作委员会的设想,以“安徽服饰第一街”为全省产业龙头,推动合肥服装创新基地、安徽服装产业园以及“安徽服饰第一街”品牌基地的建设,都成为第一街所肩负的任务。“以第一街品牌推动全省纺织服装招商引资进程,力促国内一流企业入驻合肥,构建市场发展、产业集聚、品牌培育和时尚消费同步的安徽模式。”叶梁说。    而如果一切顺利,“安徽模式”不但可以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向中部转移的“产业发展第三波”,更将会把安徽及合肥的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到2010年,合肥服装市场交易量将突破100亿,产生安徽省著名商标10到15个,中国驰名商标1到3个”。     这成为了第一街乃至整个安徽服装市场的定位,也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区别于其他地区服装市场的关键。  稳健发展需多方护航     市场需求、品牌入驻、市场联盟,在“安徽模式”下,第一街似乎已经万事俱备。不过叶梁说,“我想听听(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其实从白马入驻开始,第一街就受到争议。当时业内争论的焦点,是合肥到底有没有容量来容纳多个大型服装专业市场的同时存在。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近两年来,站前路先后兴起的包括安徽白马服装城、光大国际广场、中绿广场等在内的多家大型市场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市场过于集中,竞争也异常激烈,“看到商机是不错,一拥而上就难说了。”     而其他一些拥有多家大型服装专业市场的地区,比如北京,虽然也有在一个商圈内存在多家市场的情况,但随着发展,它们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一些市场已经被逐步淘汰。    表示担忧的人士还认为,安徽的产业规模和地位都不尽如人意,而经济也较沿海地区和服装产业发达地区落后,缺乏产业支持和品牌支持,虽然合肥乃至安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实现数百亿的年服装需求,但就目前来说,市场规模扩大的速度显得太快了一些。    不过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市场集群相对单一的商品集散功能,“安徽服饰第一街”意义还在于提升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加速品牌的孵化,这使第一街的高密度市场结构也逐渐被接受。而接下来的问题,是在这个市场集群全部形成之后,如何才能在达到整体效果的同时,又能保证每家市场各自的发展,不至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淘汰。这其中,“同质化”不可避免地成了业内最关注的话题。    “至少从目前来看,第一街的这几家市场个性还不够明确,同质现象也还存在。”一位合肥当地媒体的记者说。    其实在如站前路这样小的范围之内生存,每家市场也都在考虑如何能在定位和经营使自己区别于其他。    安徽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董事长吴成权表示,中国女装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杭派、海派、汉派等几大派别,区域特征明显。而女装市场总体情况是总量供给有余但有效供给不足,高附加值品牌产品缺乏,产品结构性矛盾和地区市场供求矛盾突出。而这都需要市场另辟蹊径,进行特色经营的模式。    “安徽四季定位为服装行业第五代市场,这一代市场最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和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将来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必将是细分市场的天下”,吴成权说,“这样的市场不是大而全的市场,它追求的是精致化、细分性,专门做一个系列服装。”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1.5亿元的安徽四季青将在第一街使用20000平方米的面积经营精品女装,继续走和杭州四季青一样的专业女装道路。    安徽白马则选择进行品牌经营,白马服装城的硬设施在同类市场中也属高档。市场一期已经入驻了1000多个品牌和省级代理商,而开业不久的白马二期,也延续品牌经营模式,并完善展示、仓储、物流、写字间的多种功能。同时,安徽白马还将品牌经营延伸,为厂商提供品牌托管、推广、咨询等服务。    正在筹建招商中的浙江商贸城宝业·家纺广场以及老资格市场安徽大市场等,也都根据各自的特点,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而当大多数市场都在试图自己解决同质问题的同时,“安徽服饰第一街”工作委员会和安徽省服装商会等机构和组织,更应该充分发挥本身的监管和引导职能,在建立沟通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符合市场规律的政策,加大对市场特色化经营引导的力度。    “对区域内的商户进行深度开发,让商户走上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经营道路。”叶梁说,比如安徽大市场做专业的男装、运动服装和鞋;中绿主要经营大众化服装和童装针织类等。     在工作委员会看来,这将会有效提升第一街形象,引导各家市场健康发展,扩大市场份额,塑造统一形象。    不过记者在第一街的一些市场看到,市场对入驻品牌的把握似乎有所欠缺,“小而杂”,是消费者对于这些品牌的印象,而另一些品牌则有傍名牌的嫌疑。对于准备积极促进市场向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使各市场错位经营有序竞争,形成市场间和谐发展的叶梁和他所领导的“安徽服饰第一街”工作委员会来说,无疑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需要解决。 '

1  
阅读数量(43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