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汉川“用工荒”为何持续难解?

冯小青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19日

  一个投资120万元的“劳动就业信息网络”目前正在汉川市加紧建设。据汉川市劳动就业局介绍:到本月底,马口、新河等8个乡镇就将联通“湖北省就业信息网”;今年底,汉川全市20多个乡镇场都将联网,农民足不出户就可掌握招工信息。

  汉川的这项工程,在某种程度上是被“用工荒”逼出来。汉川企业的“用工荒”已经持续了3年。2005年,该市高峰时曾缺工3万多人,达利食品公司甚至从山东和河南公司一次调进200名工人。尽管去年由于市场变化,汉川的支柱产业纺织业扩张放慢,全市目前仍然缺工1.5万人左右。去年,该市还出资在省内媒体上打出“要上班,到汉川”的广告。

  汉川的“用工荒”,与当地近几年经济的迅猛增长有关。

  据介绍,该市现有销售过亿的15个“产业集群”,但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全市用工总数达13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1万个。纺织企业云集的马口镇,5年前只有纺织厂9家、纺锭不到8万。近几年这里每百日投产一个精纺企业,到去年已有纺织企业50多家,规模突破70万锭,用工规模迅速增长到3万人,全镇缺工最多时达5000人。

  在马口镇,纺织女工中流行“今天这家做得不顺心,明天就到另一家上班”。这逼得各家工厂纷纷出招留人:平均工资涨到1200元,加班次数尽可能地减少,提供带空调、电视和卫生间的宿舍。企业在伙食上也下足功夫:工人每餐只花一元,就能吃到荤素搭配的饭菜。过年期间,有的老板还上门“预定”女工,并提前预付工资。

  “用工荒”影响到企业发展和财政收入,政府官员自然也着急。近两年,马口、新河等重点乡镇都建立了就业服务站和劳务市场;在汉川市三级干部大会上,市长承诺“每介绍一人就业便奖励100元”;市政府每年还办几场招聘会,挖掘当地符合条件的劳动力。

  然而,这些努力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去年“三八”招聘大会有1.4万人进场,有近3000人当场签约,虽然是招工数最多的一次,仍无法满足企业需要。去年以来,该市政府组团先后到湖北巴东、郧西和贵州毕节招工,并与贵州黔西等三县劳动部门达成劳务合作协议,然而最后只引进了200多人。

  “用工荒”为何难缓解?

  汉川一直是劳务输出大市,统计表明:全市人口108万,其中有20多万人外出打工,按说在家门口招工不难。但是近年沿海也在提高工资争夺劳动力,打工者回流的并不多,当地每年“新生劳动力”约1.1万人,仍有相当部分继续流向沿海。

  汉川劳动就业局副局长李学琦还提到了另一个原因:农业税免除以后,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对工作条件的要求也更高了,没有好的待遇,他们宁愿呆在家里等待机会。

  这似乎印证了劳动就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常凯的判断:在中国,单靠劳动力红利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  

  据分析,汉川的“用工荒”还有一个特点:结构性缺工。由于纺织服装企业增长相对迅速,所以常常是“缺女不缺男,缺少不缺老”。现在,年轻员工对打工所在地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在汉川市区边缘,荷沙路两边,放眼望去是成片的厂房,但附近没有任何商业和休闲设施,有人认为这也是“招得进人,留不住人”的原因之一。

  汉川劳动就业局为破解“用工荒”难题作了不少设想。有人建议:政府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女工云集的汉正服装城附近,引进对男工需求大的机械加工企业;企业提供养老、失业、医疗保障,政府加强文化娱乐、休闲设施的配套建设。

  但这些想法短期内很难落实。而据市劳动就业局估算,随着经济的增长,上述问题若不能解决,汉川几年后用工缺口仍将达3万人。

'

1  
阅读数量(21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