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棉花须谨防“倒春寒”

卫敏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28日

  临近春节时,棉花行情再度骑到"坎"上,"上下两难,进退皆忧"是棉花现货商、电子交易商的普遍心态,春节前以现货拉动期货、外盘推动内盘、购销企业托起棉价的预期一再落空,造成"一些中小轧花企业尽量赶在春节前落袋为安,大的棉麻公司和购销企业持货待沽,不涨到14000不肯出手",节前资金状况稍好一些的棉纺厂悄悄的补充原料库存,大部分纺企仍采取"随用随买,严进宽出"的策略,短期无法支撑现货呈现反转行情。市场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国家政策决定市场走向;另一种是供需形势最终主导棉价,持前一种观点的人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家何时增发配额,一次性下发数量和分几次追发以及国家在金融、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是否继续下调中;后一种观点的人则从产量到资源平衡表,再到化纤与棉花争夺主导权以及2007年6、7、8月份供不足需的解决办法,确切的说随收储30万吨新疆棉到提高滑准税下高等级外棉价格,再到89.4万吨1%关税内进口配额中有50万吨加工贸易,可以说每一项措施的出台都与笔者的估计产生一定偏离;再加上发改委的有关领导一再表示3月份前不会下发滑准关税配额,因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只要国内三级棉价格3月底前不突破14000元/吨,国家很可能会把配额的追发期推到4月份,毕竟12500-14000元/吨是国家有关部门设定的滑动厢体,但笔者觉得:

  其一,配额发放还是宜早不宜迟,现在依滑准税设定的"门槛",滑准税发放到手,棉纺厂也不会大量采用,对国内棉价产生的冲击不会很大;棉纺厂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进口,灵活规避风险;再加上89.4万吨关税内配额中加工贸易占了55%以上,大部分大中型企业拿到的一般贸易进口配额很少,由于以2005年的发放原则为准,因此一些2006年拿到配额并积极完成任务的棉纺厂2007年却被"漏掉"了;还须注意,棉花刚性缺口不容回避,配额发放期越向推,一次性发放到位的可能性越大。

  其二,国家很可能实行参加质检体制改革的400型轧花厂同滑准关税进口配额"一配一",推进和加快400型布局及进程。2006年由于政策和贷款资金上没有向质检企业倾斜,一些地区出现了"前期有资源没有资金,后期有资金没资源"的尴尬情况,200型和土打包机企业趁势大肆掠夺籽棉资源,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一些400型厂只加工了300、400吨或干脆未开机,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国家在考虑给棉农"直贴"的前提是让轧花企业能生存、发展起来,而不是扶起来一批倒下一批,既浪费了国家资金又毁掉了棉花产业;

  其三,有必要把棉纺、印染及服装行业的现状做一个通盘的调查,而不是现在模糊的棉花行业认为纺纱统计有问题甚至配棉比问题更大,下游产业则认为棉花供应数据不准,特别是棉花产量被人为的"压缩"了。例如在青岛会中某位专家指出2006年度(9-12)纺织用棉约339万吨,其中进口棉61万吨,按纺纱产量来推算,配棉比例不足51%,而棉纺协会的某位领导则认为,9-12月4个月纺企的平均配棉比例64%以上,不可能低于60%,二者的口径每个月棉花消费的误差。

互联网

'

1  
阅读数量(85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