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新闻
百度 谷歌 雅虎 必应 搜狗 搜搜
公司 产品 导购 样本 名片 视频 图片 新闻 技术 黄页
正确认识中国的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论”。应当指出,各国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而各种比较优势变成商品才能在世界上自由流动。亚当·斯密认为,如能集中生产优势产品,成本可以最小化,总产量可以最大化,通过交换双方均可获利。李嘉图则证明,即使没有绝对优势,也可按照相对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交换。随着“生产多要素理论”取代劳动价值论成为经济学主流,比较利益论发展到“要素禀赋论”,根据在成本中的比例大小,将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各国根据各自优势进行交换。“里昂梯夫悖论”促使经济学家发现,美国的真正优势是资源密集型和熟练劳动密集型,而不是资本密集型,因为美国在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熟练劳动的发现,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而人力资本不是先天形成的,它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投资,是可以比较快地培育和改变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产品寿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指出,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并在各国之间转移。处于创新期的产品一般属于技术密集型,进入发展期属于资本密集型,进入成熟期属于熟练劳动密集型,进入衰退期成为一般劳动密集型。中国产业的国际化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发挥并逐步升级的。中国企业现在必须清醒,比较利益也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我们必须在观念上和思想上与时俱进。
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在高端产品领域的要素成本优势非常显著。就造船业和机械制造业来说,中国平均土地成本是日本的1/10,韩国的1/5;中国平均劳动力成本为韩国的1/13和日本的1/22。在八类高端行业内,典型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达16%。鞋类、服装和普通家电产品的利润率只有2%-3%。
“归核化战略”指导结构转型升级
20世纪70年代,97%的世界500强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多数大企业改为“归核化战略”(即把资源整合在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上)。90年代中期,欧洲大企业也相继改为“归核化战略”。1998年,韩国改为“归核化战略”。日本许多企业实际上也改为“归核化战略”。现在,最先进、最成功的战略是“归核化战略”,而不是“多元化战略”。从现在起,中国企业不应笼统地实行“多元化战略”,而应实行“归核化战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
政府应为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开放和激励竞争,而不是政策优惠和差别待遇。企业应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商会,行业协会/商会应实现民间化,并能承担起中国企业代言人的角色,按照世贸组织的规范进行进出口贸易活动。企业应实行名牌战略,增加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走专业化道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把什么赚钱就出口什么作为出口企业的方针是一种错误的功利思想的表现。特别是出口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拳头出口产品,是无法立于不败之地的。
薄利多销反思
国内企业在国内实行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国外同一个市场上去进行削价竞争即恶性竞争,是完全错误的。对于消费者来说,薄利多销永远是受欢迎的,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薄利多销虽然得到进口商和消费者的青睐,但容易遭受同类行业的反倾销调查。根据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反倾销调查是成员国内企业进行行业保护的合法手段,当然,这种手段必须是非歧视性的。在遭受反倾销调查时,一个负责的出口企业应当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规则积极应诉,国内有关企业协会也应当协助该出口企业积极应诉,否则,这个出口市场就会丧失,这比被征收反倾销税的损失更大。
中国服装业的竞争,已开始由蛮干转变为苦干,现在进而转变为巧干。发展道路发生了变化: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由盲目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转为专业化发展战略;由家族企业转变为现代企业。竞争策略也在发生变化:由市场占有率竞争转变为市场反应能力竞争;由数量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由静态竞争转变为动态竞争;由眼前利益竞争转变为长远利益竞争。在发展战略上,由薄利多销、低价竞争战略转变为品牌战略。
最近,有的学者提出了“品牌竞争力”的概念。品牌竞争力实际上是一种以企业生产组织能力、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与开拓能力等为基础的市场占有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中国企业应从原来单一的价格战,发展为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全方位竞争。
正确理解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截至2006年4月29日,54个国家承认了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国际上判断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有五个标准,即:政府作用、企业权力与行为、投入要素的成本与价格、贸易环境与条件、金融参数。据测算,2001年底,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已达到2.51,折算成为69%,另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的报告,中国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为73.8%,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当然,这些都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应当说明的是,世贸组织成员发动反倾销调查的依据是进口激增和低价倾销,而不是非市场经济地位,不从进口激增和低价倾销上解决,而从非市场经济地位上解决,是南辕北辙。
重新审核劳动密集型产品标准
在供过于求的国际国内市场中,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品牌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必须反思,尽快走出“自相残杀”的低价竞争模式,改变以大数量、低成本、低附加值纺织品出口的传统模式。纺织品出口如此,其他产品出口同样必须如此。一个出口企业,其产品在国外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正常范围内的低成本竞争;一类是非正常范围内的低成本竞争。属于前者,政府应当支持,鼓励其积极应对反倾销;属于后者,政府应当打击,而不应当护短。对于后者,工作应在国内解决。首先,要把好合理劳动成本关,对于雇用的劳动力必须支付合理劳动报酬,无论是国营企业,或是民营企业,或是合资企业,或是外资企业,都应如此。劳动部门、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税收部门,应当根据中国的现状,重新核定中国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并区分不同部门的合理劳动报酬标准。当然,不但应重新核定合理劳动报酬标准,还应坚决执行,应视情况提高劳动报酬。《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6月26日披露,河北省总工会对全省1021家企业2005年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42%的企业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76%的职工在节假日加班未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非公有制企业中51%的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有的企业职工甚至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工作26天以上。加工制造、纺织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最低工资难以保障。当这个调查在媒体上公布后,工会的相关负责人声明:“不宜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连工会都不能理直气壮地替工人讨个说法时,工人的应得报酬还能指望谁呢?
劳动力成本是多少就是多少,必须进行财务审核,该支付给工人多少工资必须全额支付,不能容忍企业人为地降低工人应得的报酬,绝不允许企业在国内和国外非法地进行价格竞争。核实最低劳动力成本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应有之义。有理性的经贸人士应当弄清这个问题,不能糊里糊涂、一知半解地去对所谓“劳动密集型”竞争优势人云亦云。总之,如果把最低劳动力成本搞清楚,并能认真解决好,就可以在国内解决好出口产品低价竞销问题。
根治低价竞争顽疾必须狠下猛药
出口低价竞争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危及中国的资源安全。例如,中国每年出口钨产品600吨,现在却出口8000吨,致使钨储量从占世界65%下降到46%。二是导致“贫困化增长”,出口效益下降和利润流失。三是造成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四是是外国消费者形成了习惯看法:“中国制造”的产品是低档次和质量差的产品。
在中国,低价竞争早就存在,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增多,低价竞争越演越烈,从国内发展到国外,情况非常严重。首先,低价竞争的出口商品范围逐步扩大。一是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是低价竞争的主要领域。例如,2004年,中国羊毛衫的平均出口价格是7美元/件,到2005年却下降到3美元/件。再例如,中国的皮鞋、布鞋、球类、伞、鬃刷、热水瓶,在过去10年里出口额增长了50%,而平均价格却下跌了20%以上。二是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低价竞争加剧。在大宗商品出口统一经营的体制被打破后,出现了分散经营、多头对外、掠夺式开采,抬价收购、压价竞销。例如,2004年,中国稀土产品出口量是1990年的9倍,而平均价格却下降了46%。再例如,中国淡水珍珠年产量占全球95%,而收入却不足10%。目前,焦炭、粗钢等资源初级加工产品大量出口,价格走低,出口秩序相当混乱。三是低价竞争蔓延到机电产品出口,增量未增收。例如,2006年一季度,轿车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58%,而出口值只增长302%;越野车出口数量增长334%,而出口值只增长120%;手机出口平均价格为72.7美元/只,而同比下降15.3%。其次,参与低价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加上缺乏整体和社会责任感,为了拿到定单,有时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令人吃惊的是,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例如LG在中国生产的空调在美国遭受反倾销调查也开始参与出口低价竞争。
拥有强势品牌比拥有工厂更重要
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无形资产占资产比重高达50%-70%,有的甚至达到3-5倍,可见品牌创新的重要性。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新阶段。中国应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走技术创新道路,对于各行各业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6年5月11日公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从第31位升至第19位。该报告指出,中国四大类经济指标取得了进步。一是经济表现保持了第三位的水平;二是政府效率排名上升到第17位;三是企业效率排名第30位;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排名第37位。今年的报告对61个经济部门进行了评估,具体内容包括312个分部门,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效率、经济表现以及政府效率等指标。对于个别国际机构的评估,应冷静思考,既不能过于兴奋,也不能妄自菲薄,仍然需要“韬光养晦”。
建立出口信用征信体系势在必行
2005年,国外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全年共有18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63起,涉案金额21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7种产品发起337起调查,涉案金额12亿美元。欧盟、美国、土耳其等对中国纺织品启动了242调查或实施了特别保障措施。这些都是中国产品出口的障碍,经济损失不仅只表现在对外贸易本身,更表现在市场丧失上。但是,这些损失都无法跟中国对外贸易缺乏信用观念造成的经济损失相比。早在1748年,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提出了“信用就是金钱”的理论,美国根据这个理论制定了严密和完善的信用控制系统,而中国迄今信用法律和信用体系严重缺失,被三角债、逃废债务、伪劣商品、假冒商标、虚假宣传、虚假验资与出资、抽逃资金、合同诈骗所困扰,每年因这些失信行为而造成的损失,仅对外贸易应收账款就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一。同时,这类损失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美国企业的“坏账”率为0.25%-0.5%,而中国企业的“坏账”率为5%-20%,个别企业甚至为80%。根据有关资料,中国在逾期未收境外“坏账”中,拖欠3年以上的占10%,1-3年的占30%,半年至1年的占25%,半年以内的占35%。据统计,中国只有20%的出口企业使用信用证,大多数企业沿用与熟悉的客户赊销赊购的办法。这样,中国企业出口时上当受骗是必然的。
中国提出重建诚信社会已经多年,但是效果甚微,关键是政府没有身体力行。第一,基层政府欠账不还,估计全国地县乡三级政府累计债务2.5万亿元。第二,承诺不兑现。第三,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成为最顽固的“老账”。据河南高院院长李道民披露,在众多“老账”中,3676家是政府机关,赖账金额10亿元。如此行为,损害了诚信存在的社会基础、道德基础和法律基础。基层政府如此,公众如何效法?企业如何效法?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中国目前经济市场化程度为73.8%,但是,在出口信用管理方面仍然是空白,应尽早建立对外出口信用征信体系。出口信用征信体系比应对反倾销问题更加重要,舍弃前者去解决反倾销问题,是本末倒置。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国家贸易中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对于进口商不利的信用证结算的比例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赊销日益盛行,而出口企业的风险随之增加。2001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问世。这是中国惟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由于不能满足银行抵押担保条件而无法获得融资,现在,已经有数千家出口企业放弃了成本高、手续繁杂的信用证结算方式,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放账结算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该公司在投资、经营和管理中分担出口风险,保障收汇安全。建立出口信用征信体系,需要进入信用的商业道德阶段、信用的商业化阶段和信用的证券化阶段。中国目前急需进行后两个阶段的扎实工作。
对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不积极的反思
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不积极,成功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简单地提积极应对反倾销,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能简单地将“应诉”不积极归因于涉案的出口企业无钱打“洋官司”,更不能以仁慈地建议为企业设立反倾销应诉基金了事。我们不盲目反对建立反倾销应诉基金,但是,要谨慎行事。公平竞争是市场法则,关键的关键,企业必须合法经营,不允许进行人为低成本生产,更不允许进行价格竞争。尤其是从事进出口经营,必须懂得WTO的基本规则及其争端解决机制。从政府方面来说,不要片面地讲什么“公平竞争环境”,更不能好心好意地为企业争取“公平竞争环境”。有的企业以超低成本为基础,进行价格竞争,有的企业不仅在国内这样干,而且还将这种行为延伸到国外,进行低价倾销。对于这样的企业,应当在国内将其超低部分成本挤压出来,返还给工人,进出口经营权是登记制,但是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准入门槛。不能放任不计劳动成本、不遵守WTO基本规则的企业到国外市场去进行价格竞争和低价倾销。如果为这样的企业设立反倾销应诉基金,那不是助纣为虐又是什么?
根治低价竞销顽疾必须加大执法力度
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遇反倾销,其中,有些的确是不公平待遇,同时,有些是因为缺乏市场诚信约束、中国企业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的结果。1996年3月20日,国内有关部门公布了《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由于操作性不强,结果,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愈演愈烈。据WTO报告,2005年下半年,新的反倾销调查82件,其中,33件是针对中国商品的。2005年全年反倾销调查总数是178件,针对中国商品的达到55件,接近31%。
低价竞销,使得中国商品出口量大,但收益相对较小,同时,大量低附加值的商品出口,不但浪费了资源,消耗能源,剥夺了廉价劳动力,同时,使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使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放大。为了解决低价竞销问题,只能通过规范外贸竞争秩序,进行认真调查,如果确实是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必须进行严厉处罚,而且要把进行恶意价格竞争的企业罚得倾家荡产。
为国际贸易多作贡献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为14221.2亿美元,使中国在“十五”的“收官”之年成为世界贸易第三大国。但是,要想成为贸易强国,尚需在“强筋健骨”方面狠下功夫。中国对外贸易几十年,外贸政策一向以出口为导向,出口创汇是第一要务。这种“出大于进”的传统观念需要做适当调整,观念的转变要与时俱进。转变的方法有千万种,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调整外贸发展思路。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比上一年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占全球出口额的7.3%,增长28.4%。以纺织品为例,纺织工业的利润率仅增长3%,非常可怜;进口6601.2亿美元,增长17.6%。出、进口增长幅度差距为10.8个百分点。2006年与2005年相比,出口与进口的增幅悄然发生了微弱变化,进口增幅超过了出口增幅。2006年1-4月份,进出口总值5147.2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其中,出口2742.4亿美元,同比增长25.8%;进口2404.8美元,同比增长22.1%。出、进口增长幅度的差距为3.7个百分点,出口大于进口。
今年以来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在于,从去年开始,中国加强了宏观调控,对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进口关税发生了变化。这些政策逐渐对进出口产生了影响。2006年,中国将进一步降低部分产品关税,关键领域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关税还会降低。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酝酿出台进口优惠信贷政策,鼓励企业进口资源性、高科技性产品并扩大关键技术设备产品进口。同时,中国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量进口设备,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设备。在新一轮工业发展进程中,如果仅依靠劳动力优势,外贸之路将越走越窄。当然,在引进技术设备时还要提高吸收和创新技术的比例。在进口需求相应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较大,2006年将比上年有所下降,预计全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6000亿美元,增长15%-20%,贸易顺差可以控制在800亿美元左右。
世贸组织2006年4月11日公布的《2005年世界贸易形势与2006年前景》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其实际进口的增幅明显下降,从2004年的21.5%下降到去年的11.5%。相比之下,中国的实际商品出口继续保持上涨势头,2005年的增幅达到25%,与2004年的24%大体相当。2005年中国实际进口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半成品如纺织品、有色金属和特殊机械设备的实际进口减少;此外,燃料和机动车辆的进口没有增长。不过,中国对计算机、电信设备和电动机器的进口继续显著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
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面向顾客,持续改进,实施品牌战略,必须是
网址:http://www.wxrb2.com
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
经编未来 无限可能
网址:http://www.run-yuan.com/
青岛云龙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云展云舒,龙行天下 并人间品质,梳天下纤维
网址:http://www.yunlongfj.cn/
黄石经纬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印染机械 首选黄石经纬 印花机 丝光机 蒸化机
网址:http://www.hsjwfj.com/
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产品稳定性,宜昌经纬纺机QC小组喜获优秀奖! 青岛宏大与许昌裕丰成功签订8.4万锭托盘式自动络筒机,携手挺进新疆 我国面料对东盟北美出口均有所增长 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重要方向 立达最新纺纱箱S35有效节约原料
重庆金猫携多种新产品参加本届ITMA亚洲展 业务量同比增长超70%,经纬榆次逆势而上靠什么? 壕砸1.3亿收购美国一家大公司,已购的徳司达年狂赚1亿美元,浙江龙盛真牛! 管理创新是纺织行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中棉行协赴武汉调研,当地纺企大佬齐“上诉”!棉花“抛储”是焦点!
震惊!曾投资百亿上演“空城计”、今半年产值4个亿!咸阳纺织业强势回归,“梦桃精神”永存! 沭阳县纺织产业“织”出“强县富民”产业链 咸阳纺织业回来了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年中报告:保持增长效益持续改善 纺机人,生意再难做,深耕自己的行业也比转行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