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杜钰洲:“纺织业进历史最佳期”

卫敏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3月29日

  “供过于求是纺织这个高度竞争行业的必然特点,供不应求的局面以后将不会再出现。对于纺织行业而言,不能孤立地说多了还是少了,一定要从整个产业链综合全面地看。”针对“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的说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日前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在杜钰洲看来,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纺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正呈现全面提高的势头。纺织品竞争优势已经不完全体现在低廉的价格上,其本身所包含的文化、科技含量以及营销手段也都有了很大进步。

  “我国纺织行业已经进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纺织行业第一“掌门人”杜钰洲的总结,让纺织行业所有从业人员顿感信心百倍。

  “强劲的内需成为中国服装产量稳定增长的原动力。”杜钰洲说,国内市场具有极大的消化能力,国内服装品牌的竞争在这个市场上已经全面展开。除了服装的消费外,家用纺织品和住宅建筑纺织品的需求也在看涨。

  内需对纺织产业的拉动作用远远大于出口,在外销市场不甚景气的情况下,去年上半年全行业仍然完成超过200亿件的服装产量。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更是佐证了国内市场的强劲增长:上半年服装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7.16%,较去年同期的50.20%下降。

  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居民穿衣类产品消费平均增长为12.56%,高于GDP的增速。今年上半年,居民穿衣类产品消费增速更是达到21.6%,是历史上少有的高增长。“毫无疑问,我国居民消费的高速增长,不仅拉动了国内纺织品消费市场,也拉动了世界市场。”杜钰洲如是说。

  但不可否认,我国纺织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纺织品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研发技术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出口产品自有品牌少;国际原料资源依存度高;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行业自律有待加强等。

  对此,杜钰洲说,为了提高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从未停止过。“我们淘汰了1000万棉纱锭,一大批国有企业退出等等”。在2000年至今的几年间,整个行业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外国资本和品牌等,使得中国纺织业竞争力日益增强。

  杜钰洲表示,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仍是中国纺织行业要接着做下去的事情。在当下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这是突破重围的一剂良方。

东南早报

'

1  
阅读数量(53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