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后配额”元年 纺织业突围

卫敏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03日

  对中国纺织业而言,2005年无疑是极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迎来了“后配额时代”———1月1日起,全球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欢呼声尚未散去,来自美国和欧盟的“特保”等限制措施就接踵而至,随后就是艰难的谈判,漫长的等待。所幸,经过艰难磋商,中欧和中美纺织品协议相继达成,这让中国纺织业未来几年的出口之路至少明朗了几许。

  2005年,中国纺织业经历了太多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展望2006年,在怀着几多期许的同时,我们或许不应忘记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先生的善意提醒:国际经贸难免风吹浪打,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今天,中美纺织品协议将正式生效。中美协议是两国官员长达5个月的艰难谈判达成的结果。而另一份重要协议———中欧纺织品贸易协议同样来之不易。同美国和欧盟的几次博弈,让中国这个WTO新成员日渐成熟,并在世界贸易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大国风范。

  中欧协议:挑灯夜战凌晨落地

  2005年6月10日,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的中欧纺织品谈判曾鏖战10来个小时。一直“苦等”在场边的各媒体记者一定仍记忆犹新。当薄熙来和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11日零点宣布,中欧就纺织品贸易“化干戈为玉帛”时,这纸“最后一分钟协议”让处于蜜月期中的两大贸易伙伴都松了一口气。

  一位接近商务部的人士事后对记者回忆说,其实在谈判之前,双方已经为达成协议做了大量工作。“中欧谈判前,商务部官员每天都要通过越洋电话和欧方磋商,薄熙来和曼德尔森也进行了3次长时间的电话交谈。”

  该人士介绍,临近谈判,工作人员又在薄熙来部长的授意和亲自督战下加班加点,针对各种方案仔细测算并核对了上百组、近万个数据。“谈判前两天,西郊宾馆7号楼成了办公楼,而11日凌晨1点多你们记者回去发稿时,双方官员又花了一整夜来核对文本。”

  记者们至今难忘薄熙来在发布会上将那件中国制造的法国鳄鱼T恤相赠曼德尔森时的情景,以及薄熙来让工作人员为守候中的记者们送上水和点心时的那份关切。

  10日是中欧纺织品磋商期的最后一天,若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欧盟将有权采取单边设限。此前,迫于成员国压力,欧盟对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启动“紧急特保”,并给出15天的磋商期。

  11日零点,当中欧协议在“共赢”的美誉声中顺利落地时,欧盟终止了对中国10类纺织品的“特保”调查,并为这些贸易量较大的产品至2007年底定下了8%~12.5%的年增幅。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薄熙来认为欧盟已经对中国表现出最大的诚意。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俞建华感叹道:“作为WTO的新成员,我们是在游泳中学游泳。我们缺乏谈判经验,所以要做大量的功课,要做大量的技术测算。”

  曼德尔森则称薄熙来为“一个非常可怕、强硬的谈判对手。”

  中美协议:历时五月得来不易

  与中欧谈判的一气呵成不同,中美谈判却历时5个月,经过7轮的“拉锯”。

  中欧和中美谈判缘何一个速战速决,一个迟迟“难产”?薄熙来曾表示,这与双方的谈判方式有很大关系,“中欧谈判一开始就定格为高级别谈判,曼德尔森的直接介入使几个关键问题在当场就能够拍板,双方2005年6月在上海的谈判几乎是一气呵成的。”

  反观中美谈判,美方初期仅在技术层面与中方周旋。6月17日,双方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就纺织品进行了首轮磋商。但中方对此十分低调,知情人士透露“连纺织品出口处的中层都没参与”。

  第二次过招7月8日在京悄然举行。这次谈判被中国业界寄望很高,因为3天后将举行由中美数位高层领导参加的中美商贸联委会,有望令胶着中的纺织品摩擦破题。但这场在商务部里举行的闭门会谈仍限于技术层面且进展甚微。

  此后,中美又于8月16日~17日以及8月30日~9月1日,分别在旧金山和北京进行了第三、四轮较量。第四轮中,2005年4月临危受命的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主持并与会,且中美双方也延长了半天作最后努力。但事与愿违,由于双方差距过大,谈判进展不大,美方随后立即启动对中国的纤维布和胸衣的“特保”设限。

  有专家指出,纺织品贸易仅占中美贸易的6%,这场经贸摩擦本不复杂,但其却折射出中美双方围绕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更深层问题的博弈。

  第五轮谈判前夕,薄熙来亲自打电话给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认为继续完全技术层面的磋商无助谈判的进展,要求提高级别。此后,高虎城直接介入,部长级对话和技术层面的磋商交错推进,谈判进程明显加快,开始出现实质性突破的曙光。

  10月12日,中美第六轮纺织品磋商在北京启动。但由于双方互不妥协,原定两天的闭门磋商只进行了一天半就不欢而散。

  10月底,双方的第七轮谈判在华盛顿秘密举行。期间,薄熙来同波特曼再通电话,明确了谈判的总体框架。谈判分成文本组和技术组两个组。文本组负责起草各自的文本;技术组负责核对数据等工作。谈判过程中,在基数和增长率等关键问题上,中美双方都表现出了较大的灵活性。

  终于,五个月的艰难磋商修成正果。11月8日,薄熙来和波特曼在英国伦敦签署中美纺织品协议。至此,涉及六七十亿美元出口额、中美间最大的一场贸易争端烟消云散,21个类别的中国输美纺织品将在未来三年内保持10%~17%的稳定增幅。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2005年5月,在中国纺织业面临多方“特保”压力之时,薄熙来曾说:“大家要有应对的准备,国际经贸就是这样,一浪过了还有一浪,我们需要以平常心来应对这种贸易环境。”正是这样的平常心,让中国的谈判人员刚柔并济,纵横捭阖,赢得了一次次对阵。

  始料未及:都是“真空”惹的祸

  中欧纺织品协议达成后,曼德尔森满以为可以喘口气了。然而,他回欧盟还不到一个月,欧盟“纺织品危机”就开始暴露。

  在中欧双方内部立法程序的限制下,6月11日协议签署到7月20日实施监管之间出现了一个多月的“管理真空”———这段时间内我10类产品均可自由进入欧盟,而无需申领许可证。

  对于许多欧盟进口商和中国出口商来说,这段“真空”也是最后一段“黄金时期”。于是,这段时间欧盟贸易商狂抛订单,中国纺织品企业加班加点生产。

  由于商务部的相关方案已明确界定了分配方法,那些2005年对美欧出口金额增长不多的企业自知不会获得很多配额,因此便借机尽可能多地出货;而一些能获得较大份额的企业,则担心前者很快将配额用尽,因此也拼命出口。”

  由此,7、8两月出现了欧洲人未曾料及的窘境:一方面,那些本该用到2005年底的配额自7月下旬起就提前“见顶”,遭欧盟封关而滞留港外;另一方面,欧洲纺织品市场进入换季季节,商场货架上的服装渐渐告罄。

  欧盟零售商因为中国产品断货而大伤脑筋,因设限中国纺织品引起的不满情绪在欧洲大陆迅速蔓延。德国、瑞典、丹麦、荷兰等国家紧急上书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要求尽快解决中国产品滞留关外的问题。

  为避免欧盟发生二战以后最大的服装危机,欧盟高官8月下旬来京同商务部官员面议“对策”。而9月初来京参加中欧峰会的曼德尔森,一下飞机就面晤薄熙来,以破解压港难题,为中欧峰会献礼。

  在两天一夜的博弈中,这两个老对手小心翼翼地互摸底牌,唇枪舌剑。5日中欧峰会开幕,当晚9时15分,薄熙来和曼德尔森终于一脸笑意地踏入北京饭店A座18层北京厅,宣布“中国和欧盟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了一致”,并签下《磋商纪要》,解决了8750万件中国产品压港欧盟的难题。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可怕、强硬的谈判对手。”曼德尔森再次感慨。而薄熙来则以“互有所求,情有所钟”八个字来总结中国和欧盟在纺织品贸易上的关系。

  薄熙来事后解读中欧第二次博弈时,将贸易谈判比作“算账”,他说:“因为我们每一个(产品)类别背后实际上都有成百上千家企业,这些企业都拥有成百上千的员工,所以我们在谈判的时候,确实双方都很仔细,不敢疏忽,因为我们在某一点上让了一点,就将涉及很多人的就业。”

东方早报      俞佳

'

1  
阅读数量(74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