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中美“纺谈”谈而未果是最佳选择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10月17日

  日前,中美纺织品问题第六轮磋商结束,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国泰君安研究所纺织品行业研究员李质仙、张伟文认为,谈判没有结果就是最好的结果,无结果对我国纺织行业未必是坏事,如果纺织板块的股价因此而下跌,将是非理性的。

  他们指出,谈判拖延对中国并不可怕。一是从短期看,美国自今年5月起对中国的9类纺织品实施进口数量限制,限制时间到2005年12月31日。但截至10月初,已有6类产品的配额用完。因此目前是否达成协议,对中国今年纺织品出口都没有影响;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设限基数将增大。因为如果拖到2006年谈判,无论如何也不会以2004年为基数。即美国设限的愈晚,限制的程度愈低;三是达不成协议造成的“无序”出口局面是:我国出口企业和美国进口商都担心协议达成后贸易受到限制,势必抢关出口,造成短期出口快速增长,出口基数增大。今年6、7、8月对欧美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这样对我纺织行业并无实质性损害;四是美国政府谈判的压力主要通过纺织制造业——国会来传递的。11月美下届国会议员选举后,国会议员受纺织制造业的压力会减弱,谈判的阻力将减小。此外,最近美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商支持中国纺织品进口的呼声逐渐增强。

  李质仙等人表示,不断的谈判且维持没有结果,对中、美两国政府而言就是最好的结果。对美国政府而言,不断努力的谈判姿态对国内产业界有了交待,而且比一个向中国让步的协议更好交待;对中国政府而言,如果按照美方条件签订协议还不如没有协议,因为即使美方制裁,最坏的结果不过如此。拖延对我国并没有实质性损害。当然,谈判破裂对双方政府更没有好处。因此,谈而未果(既不谈成也不谈崩),就成了最佳选择。

  他们指出,谈判之所以艰难,主要是美国提出的条件比“242条款”更加苛刻。而中国政府出于升值后对纺织行业就业的保护,也不愿意使纺织行业“雪上加霜”。双方谈判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设限范围、受限期限、增长基数及增长幅度等四个方面。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证券报    熊永红

'

1  
阅读数量(37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