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中国纺织品出口行程艰难幕后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12日

  中欧纺织品之争,像以往一样诙谐幽默,被冠名作“乳罩战”。这场战争的源头是6月份以来欧盟日渐酷烈的行为引发的,它给迅速增长的中国纺织品进口扣上了配额。首先是厚运动衫,而后是男式长裤、上衣以及乳罩达到了规定的配额数。来自中国的服装在欧洲各地的仓储和海关开始堆积如山。那些在配额规定下达之前业已下了订单的零售商,开始大声抗议,他们的货架将没有秋冬衣服可卖,库存枯竭和顾客没有胸衣可穿的可怕威胁不久就会接踵而至。

  对中国纺织品对欧出口加上“紧箍咒”,是欧盟内部成员国相互博弈的结果。法国和意大利这类纺织工业强大的国家,不遗余力地要保护配额制度,而纺织工业弱小的北部国家,如英国、丹麦、德国和荷兰,则支持零售商从中国进口价廉物美的衣衫。

  欧盟贸易官员加班加点工作,力图敲出让双方满意的折中方案,但北京方面却不忙着让陷入混乱的欧洲人安定下来。9月5日,经过艰苦的谈判,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终于握手言和,宣布双方达成协议。堆积的纺织品开始进入欧洲,但它们当中有一半要被算作其它配额,即要么占用2006年配额,要么采用类别间互换。

  欧盟方面努力将这个协定看作是“完全的双赢”,但中国方面对这一协定只表现出有限的热情。因为该协定并没有解决未来中国纺织品对欧盟的出口问题。丹麦首相也抨击了这一协议,称“贸易保护主义对欧洲来说是个很坏的政策”。

  对于法国在其中势力强大的欧盟来说,限制中国纺织品固然让这些国家的纺织品生产商短暂地喘口气,但目光放得稍微长远些,就不难发现中欧纺织品之争的根本症结,在于欧洲这个工业本身面临的死结。纺织品是个低技术含量的行业,边际利润极其微薄,因而工资的高低对其成功还是失败至关重要。鉴于中欧之间工资水平的巨大差距,除高端的品牌时装之外,大众服装没有继续竞争的任何优势。

  乞助于配额制度也只能缓解一时之快,因为按照世贸规则,这些配额必须在2008年解除。欧洲纺织工业总是说自己需要时间调整,但这个借口已经使用了十年,至今依然如故。他们把精力投入到游说政府保护,而不集中力量让自己更具竞争力。而且,即便限制了中国的纺织品,欧洲还要面临其它国家的竞争,譬如孟加拉国和摩洛哥。

  其实,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同样如此,布什政府面临服装生产商强大的压力,贸易官员希望与中国达成最终的解决协议。就在上周,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预计下个月会更加严峻。即将举行的中美首脑会晤势必会就这一问题举行磋商。

  但不论如何,乞灵于政府保护是只能短期内获得好处,损害的却是服装销售商和本国消费者的利益。从长远来说,只有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但没有迹象表明欧美的服装生产商愿意这么做。或许,在2008年来临之前,他们最好的办法是能够将生产线搬到中国。

羊城晚报

'

1  
阅读数量(36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