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梁勇谈2002中国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

来源: 发布时间:2002年11月21日
2002中国纺织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评选活动日前结束。11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纺织产品开发工作会议,也因将公布金牌及优胜者名单而更加令人瞩目。   由于获奖名单实际上已座次排定,而金牌获得者不一定属于国内顶 尖或最负盛名的企业,这已经引起一阵冲击波。近日,本报记者就参赛 选手关心的评审是否公正的问题采访了负责本次大赛组织工作的中国流 行色协会秘书长梁勇。   记者:据说这次金牌得主爆了冷门,有些大牌企业似乎不太服气。 请谈谈大赛的评审是如何保证公正性、科学性的。   梁勇:这次大赛共收到各类参赛作品2100幅,其中生产型面料和创 意型面料约1000幅,各类花样约1100幅。生产型面料以国内企业设计人员为主,创意型面料以纺织专业院校学生为主。由于过去我们与国内面料企业打交道较多,又举办了8届“中国流行面料评审活动”,企业获奖多寡往往与其开发能力和市场商绩成正比,因此以前获奖多的企业对此次评选结果的期望当然很高。想不到,这次在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的推动下,全国纺织类、美术类大专院校师生反响如此强烈,送交的作品水平如此惊人。据统计,共有51所院校参赛,国内公认的十大美术学院中,设有染织、服装专业的全部参加了大赛。   记者:这么说,本次大赛突出的是设计创新、产品创新,而不考虑 企业的市场影响和业绩?   梁勇:是这样的。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面料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平 均仅为发达国家同行的1/5;企业自主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开发 领先的企业还难脱模仿巢臼,要想把纺织产品附加值提上去,行业必须 大力呼唤真正的原创之作。这就促使我们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纺织企 业的产品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提高面料花样设计师的认知度和地位; 中国流行色协会也把推介和服务于广大设计人员作为工作重点。国家在 实施中国流行面料工程的同时,也在启动中国面料设计师培养推介工程。   这次评比主要是体现设计师的水平,但分数打出后,有的企业就是 不肯提供设计师的姓名。这说明在如何对待设计人员的问题上,一些企 业领导还不够通达。设计过程是需要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创造过程,是需要系统专业知识和特殊创新能力的工作。凭长期从事生产经营的经验,固然也可从事甚至领导新产品开发工作,但很难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原创产品系列。因此,设计与产业的结合,将以设计的产业化和以设计专业人员为主体的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等不同形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对2002中国纺织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 评选活动表示了高度重视。他认为,产品设计是产品创新最富活力、最 具挑战意义的因素,它归根到底要靠人的创造能力。遗憾的是,在纺织 行业中尚未形成重视设计、尊重人才的风尚;纺织产品设计也落后于服 装。我国纺织工业在从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后,反而有一些受过良好 教育、有着很好创新才能的设计专业人才离开了这个行业;新生代的设 计人才又较少进入这个行业。这就使得产量成倍增长,设计水平远远落 后;技术含量提高,花色品种平平。他指出,现在要抛弃这种重生产、 轻设计的旧观念;摆脱品种花色跟进模仿;转变工厂重复建设、忽视创 新的粗放经营方式……加快培养并运用市场机制壮大设计队伍的工作迫 在眉睫。希望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能成为产品创新主体设计师的人才展 示交流平台,让面料创新作品和有才华的设计师走向市场,实现价值。   本次大赛正是着眼全球竞争,重在推介人才,评比的结果难免会对 一些习惯做法和急功近利的想法形成冲击。本届5个国际评委、2个国内 评委资历无可挑剔,评选过程严格遵循事先规定的流程。金牌得主都是 根据所有评委打分的真实结果产生的;他们的作品一定会让人们感到耳 目一新,非常精彩。 (中国纺织报) '

1  
阅读数量(81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