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加入WTO后,中国化纤工业及聚酯工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来源: 发布时间:2002年01月31日
经过二十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说明我们用二十年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及所付出的努力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已具备了参与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系的基本条件。在全球化经济的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使世界经济的中心逐渐由欧、美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入世后,我国可以在世界贸易体系框架下,依靠全球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WTO中最基本的规则就是“非歧视原则”,它要求成员国对所有成员国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也就是说,加入WTO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包括削减进口许可证、配额以及降低外汇管制、技术检验标准等。这将提高国外进口产品的竞争力,冲击国内同类产品,首当其冲的就是占我国经济主要地位的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是各种所有制企业中最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依靠垄断和政府给予的各项政府优惠和补贴维持运作,一旦失去政府各种优惠,国有企业将受到巨大冲击,所以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要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造。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虽然和以往政府直接管理已有一定程度改变,但还远没有市场化,状态十分脆弱。一旦国外企业,尤其是具有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品牌优势的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必然会占据国内部分市场份额,对于生产规模小、技术开发能力弱、债务负担重、用人多的国有企业来说,将会大量被淘汰。以往,我国政府的市场保护主要分两类:其一是价格保护、关税壁垒;其二是市场份额保护,即国家以产业政策保护国有企业在一些重要行业的垄断地位。现在,根据中国政府为入世所作的承诺,除少量关系国家安全和有特定要求的行业,如石油、石化、军工、电信等大型骨干企业会受到政府保护外,其它行业原则上都将逐步放开,直至全部放开。纺织及化纤工业都属于逐步放开之列。 化纤行业不同于纺织工业,它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人工工资占成本的比重不大,在我国一般人工成本仅占1%,在台湾、韩国,人工费用也仅占5%左右,工人工资对成本的影响不大。而原料成本占纤维制造成本比重则高达80%以上,在成本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化纤市场的竞争表现在产品质量与价格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科技实力、创新能力之间的较量。我国化纤生产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种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目前国内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高10%以上,产品出口数量少。中国化纤工业的竞争力十分低下,尤其是占化纤总量70%以上的聚酯纤维,其综合竞争力不仅远低于美、日、西欧、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甚至也低于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首先,拿生产规模比较,我国虽然也有个别工厂生产规模较大,但平均化纤企业生产规模偏小,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合理经济规划的要求。以涤纶为例,西欧、美国、日本、韩国及台湾省工厂的平均生产能力分别为中国的3.5倍、12倍、13倍、30倍、35倍。由于我国化纤工厂平均规模偏小,技术装备参差不齐,部分工厂连续化、自动化程度低,再加上生产管理水平不高,使我国化纤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及地区相比差5~10倍。 其次,我国化纤工业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弱。不能认为我国不断从世界各国引进新设备,就提高了“科技水平”,而要彻底改变“小打小闹,单打独斗,急功近利,眼光短浅”的旧的思想观念,就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了解市场,正确判断目前化纤产品需求及今后发展方向,推出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及引导市场消费趋势。 从我国出口服装中使用进口面料高达50%的现象可以看出,我国化纤生产技术水平和国外的差异,很多高档面料的化纤至今都不能大量生产。例如50D/72f DTY,2001年5月份台湾力丽、联发、集盛等加弹厂接到中国大陆订单就达4000多吨,可以看出对这一技术难度还不算很高的细旦品种,我们就存在很大差距,更不用说超细旦纤维的产品差距了,台湾南亚化纤所开发的超细纤维和细旦涤纶供不应求,毛利率高达50%以上,甚至超过电子产品的效益。我们化纤企业由于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化纤原料成本有所增加,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使化纤行业低迷不振。台湾工研院请专家分析世界各国及地区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中国大陆远远低于日本、美国、韩国及台湾省,甚至于低于泰国、印尼。许多化纤新产品、高仿真纤维我国都还不能生产。所生产的“大路货”化纤大量积存,降价促销,大量亏损。加入WTO后,将面临国外产品大量入境局面,使我国化纤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国内化纤企业尚需一段时期来调整企业的规模、资产结构、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我国聚酯行业,由于技术进步,投资建设聚酯装置的技术、难度和资金大大降低,一大批大容量聚酯装置正在建设或已经投产,尤其是间歇聚合的小聚酯装置,因其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迅速上马,填补了我国聚酯供不应求的缺口,目前我国小聚酯产能已达270万吨/年,呈现了过度态势。小聚酯产品主要应用于特殊品种 '

1  
阅读数量(26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