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正文

四川华纺银华的创新之路

卫敏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24日

  四川华纺银华有限责任公司坚持创新管理,成为四川乃至西部的核心纺织企业之一。

  创新营销机制,构建市场保障体系

  打破传统营销模式。抢占市场前沿,在广州、上海等地建立办事处,缩短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沿海的距离。坚持企业出路在于出口的战略思想,实施出口创汇工程,1999年争取到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以来累计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进口原料18000多吨,成为全省纺织行业和遂宁市出口创汇大户,被国家商务部批准为工贸加工企业,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创汇重点企业。

  模拟内部市场运作。实施分公司制改革,模拟法人运作,实行一级核算,变单纯的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制订了《内部市场运作规则》,完善内部合同和索赔制度,严格按内部市场运作规则规范上下游工序之间合同,逗硬实施索赔考核。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制定签单、改支、产品开发、质量、储运、进出口、风险控制等系列运行办法,严格按品种改支不过夜、新产品三天出小样、四天出大样的要求落实责任,新产品占销售收入的40%以上。

  创新管理机制,构建利润保证体系

  推行利润风险经营承包。将年度目标分解承包到公司领导、职能部室、分公司,建立起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承包体系。承包人按照承包利润基数的一定比例向公司缴纳5000~50000元不等的风险抵押金,年终完成利润指标按合同约定给予奖励,亏损则冲抵承包人风险抵押金。

  培育畅销品种。出台《新产品开发奖励办法》,加强品种研发,确保始终能够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点,保持了旺盛的开发能力和产品的个性化优势,始终能够保持20余个在机生产、50余个随时备用、10余个加紧研发的态势,过去年产5000万米坯布还不及现在年产3500万米的销售收入多,成功实现减量增值的飞跃。银银牌精梳纯棉特阔幅大、小提花系列被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被市场誉为西部纺织的两朵花,蝉联四川名牌产品称号。2002年底开发并投入批量生产的精梳纯棉120支高档面料填补了四川空白,结束了西部纺织企业不能生产高档面料的历史,现全部出口美国市场。目前公司65%的产品都是60~120支高档产品。

  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兴企

  银华认为,中国纺织总量过剩,只有用科技武装企业,走科技强企的道理,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产品档次,避开低档市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恶性竞争,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公司不断致力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四川纺织界高举“三改一加强”的旗帜。

  自筹资金。短、平、快项目对生产效果的改善是明显的,1993年至今先后投入资金4230万元,1994年银华第一次有了无梭织机,四川省有了第一条牛仔布生产线;1999年淘汰最后一台44英寸织机,成为四川众多纺织企业中首家全部淘汰落后织机的企业。

  争取项目。1994年,在搞技改找死、不搞技改等死的两难境地下,公司果断决策,争取到国家压锭技改和意大利政府间贷款两个项目,共投资万元引进日本、意大利无梭织机107台及配套设备。

  募集资金。1994年6月,银华完成股份制改造,积极争取上市。2001年9月3日上市流通。2002年投资9300万元实施提花技改工程,购置各类设备120台套,可年产高档服装面料、装饰面料1000万米。

  四期技改。2005年,投资5200万元完成3万锭精品纱和36台喷气吸引人机项目,购置各类设备80台套。项目完成后,公司的装备水平在西南地区达到一流水平,设备新度系达到80%的水平。

  实施家纺工程。设立海蒂斯曼家纺公司,建成4条生产线,主要用自行生产填补全省空白的120支面料生产市场无法模仿的系列家纺产品,“海蒂斯曼”品牌成为遂宁市知名商标。目前公司已开始实施投资4.05亿元的银华家纺工业园项目目标是在“十一五”完成建设西部高档家纺产品生产基地的任务,把公司打造成为四川和西部地区理念新颖、装备先进、工艺领先、产品卓越、效益一流的科技型纺织骨干企业。

  在中国纺织行业十多年的凄风苦雨里,银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993年比较,公司的生产规模达到纱锭10万锭、布机780台9其中无梭织机230台,进口世界一流的特宽幅织机92台)、家纺生产线4条,资产翻了三番;生产能力:年产纱12000吨、布3500万米、家纺制品11万套,提高127%;产品档次:平均纱支由18支提高到75支,增幅400%;产品结构:60-120支高档产品占65%,40-60支中档产品占28%,40支以下低档产品仅占7%,家纺制品收入占总收入的20%,西部地区绝无仅有;销售收入:近三年均在20000多万元,上升104%;出口创汇:1999年实现零的突破,近三年均在900美元以上;利税:近三年均在200万元以上,同比上升520%;职工收入:2005年达到人均9800元,对于微利的纺织企业来讲殊为不易。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较,银华的装备水平、科技实力、产品档次在四川处于领先地位,跨入全国同行业前列。

  企业兴衰系于自主创新。银华把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西部纺织的发展新模式,被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王曾敬副部长比作“中国纺织工业几十年发展的缩影”。今天生机勃勃的银华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在市场上掌握主动,作为西部纺织企业更是如此。

中国纺织报     徐青兰


1  
阅读数量(76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