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满场中因垃圾降解而产生的气体不仅会加剧温室效应,而且对周围人们的健康也会造成极大威胁。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富含甲烷,是良好的燃料来源。在中国,利用垃圾填埋气发电或作为燃料应用的潜力还非常大。最近您就会有机会全面了解中国垃圾处理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9月23至25日举行的IFAT CHINA 2008上,国际技术提供商,服务商和投资人将与中国能源业界专家和决策者们将聚首上海,就相关问题发表意见。
联合国称每年有1.48亿吨垃圾被填入中国各地的填埋场中,随着生物和化学降解,这些垃圾中的有机成分每年都产生数量巨大的甲烷,每吨生活垃圾现在每年能产生150到250立方米填埋气。 如果不加以技术处理,填埋气将形成不小的危险。填埋气中所含甲烷和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可能产生易燃甚至爆炸气体,其中的二氧化碳如果占到空气中9%以上的比重就会造成人类窒息。填埋气中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如硫化物质等,它们只需极少分量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除上述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外,未经处理的填埋场逃逸气体还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甲烷被认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之一:它对温室效应所起作用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倍。如果使用燃烧一类的热方法对这些气体进行处理,所产生的不良效果就可以减轻,但更好的解决办法则是开发填埋气中的可用气体发电和作为燃料使用。2.5立方米的填埋气可产生相当于1升天然气的热量。 国际减排交易制度的存在则让填埋气开发更具吸引力: 由能源利用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现在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CDM,即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该机制在京都国际环境大会上通过,主要支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开展环境保护项目。该机制的运作主要是首先对电厂、工厂或填埋场的年排放气体量进行测算,然后计算出如果填埋气被利用来作为燃料或者发电将消除多少温室气体,接下来由来自发达国家的公司投资兴建一座以垃圾填埋气为燃料的发电厂并由此接收到温室气体减排证明。这样投资者就可以为其在国内的公司减排达标取得指标,或者他也可以选择将该证明在减排交易中出售给其他公司。该机制的主要目标是在最小的支出条件下尽量降低有害排放,并同时帮助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获得他们本来无法承受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