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展会报道 >正文

根根精彩——各方评说首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04年04月01日

  ●从此纱线不被掩埋●从此产业紧密相连●从此交流有了平台   爆棚   得益于行业信誉   在首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开幕前夕,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展览一部副主任黄尺木。   黄尺木谈到,长期以来,中国纺织行业上、中、下游间缺乏有效沟通,这种情况在纤维与面料企业间尤其突出。这次我们在北京举办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期间举办首次中国国际纱线展,就是要加大对纺织上游产品纤维、纱线的推广力度,让面料企业更多地了解纤维的功能与特性,改变面料设计者还停留在传统组织结构方面闭门造车搞设计的现状,转而让面料企业更多地关注面料的功能性、舒适性。   据黄尺木介绍,纱线展首次登台亮相就供不应求,共有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家展商加盟,所有展位早已售罄。   对于展会能够吸引众多参展商,黄尺木谈到,这源于我们主办方多年的行业信誉,以及十几年连续主办展会的丰富资源。她表示,作为有行业背景的展会主办者,我们肩负着为行业服务的职责,我们依托行业背景,可以向企业提供整个市场情况、总的参观商情况,再结合到参展企业摊位上的参展商情况,我们可以分析出参展企业在整个展会中的地位。帮助企业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了解企业在整个展会甚至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我们还可以指导企业布置展位、成系列展示展品。因此,我们有信心努力把国际纱线展逐年越办越好,在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搭建一条完整的产业供需链条,促进它们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从而真正起到推动行业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目的。   化纤   迎接开放大舞台   虽然和棉纺、毛纺、麻纺的参展企业相比,化纤企业参加首届国际纱线展的企业并不多,但是此次国际纱线展对于化纤行业以及化纤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植艺这样认为。   这次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国际纱线展是个让更多企业了解市场的开放性平台,郑植艺称。长期以来,纺织行业上中下游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这种情况在纤维与面料企业之间尤其突出。这次首届国际纱线展就是搭建了这样一个让企业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开放式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企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化纤协会对这次纱线展非常重视,这是行业进一步面向终端产品,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和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的一次尝试。   郑植艺说,为什么我要反复强调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因为这一点恰恰是化纤行业的一个弱点。目前中国的化纤企业虽然很多都是大型企业,但是能够真正垂直整合的企业很少,而国外很多公司的最终产品都消化为纱线和面料,这就非常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正是由于我们在产业链上的这个弱点,决定了我们的研发机制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与市场脱节。这次的国际纱线展开得非常及时,可以说,11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家纤维和纱线厂商的现场交流一定会激发化纤企业加快整合的步伐,有利于全行业的快速发展,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当然,对于行业协会来讲,我们会非常有针对性的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垂直整合进行必要的引导。   棉纺   奏响发展主旋律   首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对中国目前纱线行业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认为,此次,纱线作为面料服装的基础行业,首次以独立展会的形式出现,为纱线和面料、服装、针织行业同台展出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上游可以为棉花、化纤等原料生产厂商提供用户信息,了解市场需要;在下游,可以使面料生产商能更方便、更直观地搜寻所需要的纱线。同样,纱线生产商可以去面料展、服装展寻找市场信息。经过多方面的信息碰撞从而实现大商贸的目的。对行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谈到目前我国纱线行业的现状,徐文英认为,在行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我国纱线的开发和创新的力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在混纺纱、花式纱、合成纤维领域取得了明显效果,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我国在纱线开发领域存在的不足也必须正视,首先是   国内纱线企业还缺乏国际性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产品创新还不够,研发速度慢。企业产品的生产还是以大众化的普梳纱品种为主,这种产品虽然销量较高,但因其科技含量太低,价格上不去,企业盈利空间很小,这是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其次,我国目前纱线品种还比较单调。目前纱线市场上的各种混纺纱、花式纱等,成本与普梳纱相同,价格是它的好几倍,因此,引导棉纺企业生产高附加值的纱线产品,将是棉纺织行业协会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时尚   给纱线加点麻   麻,天然、环保与生俱来,因此,人们的特殊青睐将其推到了时尚前沿。据了解,如今在纺织服装面料、家用纺织品中,加点麻就等于加了时尚。在首届中国国际纱线展开幕前夕,记者就麻类纤维及纱线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理事长张世平。   据张世平介绍,2003年中国麻纺织业经济稳步增长,产销状况较好,主要麻纤维、麻纱线出口数量分别为4609吨和33812吨,出口情况较好。张世平认为,天然麻类纤维纺织品以具优良服用性能,在生活需求不断提高、重视绿色时尚和生态环保的消费潮流推动下,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经测算,中国麻类纤维加工总量约50万吨,约占天然纤维加工量的1%,其中苎麻、亚麻纤维加工量有30万吨。麻类纤维制品除家用纺织品、服装外,产业用   等综合利用的产品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麻纤维可用于生产建材、汽车内饰及室内装饰用品等,黄麻纤维是公认的优良包装材料,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严格限制白色污染的包装材料的使用,推广使用环保型的黄麻纤维制品,开发产业用黄麻制品,应用发展领域也十分广阔。   提高麻类纤维质量,关键在于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开发麻纤维新品。张世平谈到,可以运用基因技术选育麻类(苎麻、亚麻、大麻、黄红麻、罗布麻等)优良品种,建设优质品种基地;要进行黄红麻纤维变性技术研究,提高黄红麻纤维可纺性、提高纺纱支数,提高产品档次;要不间断地进行麻类纤维及纺织品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功能性的分析研究,跟上世界麻类纤维发展潮流。同时,还应该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苎麻、亚麻、黄麻纱支数,扩大高支纱产品领域,加强麻类新型纤维、功能纤维和医用、军用等专用产品的开发,加强多组纤维的混纺比对纱线和织物风格性能的研究,加强纯麻和麻混纺针织产品的开发应用推广。   毛纱   毛纺行业大家族   我国毛纺面料及服装产量的不断增长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对毛纺上游产品毛纺纱线的需求。在首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举办之际,记者对毛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淑瑗进行了专访。   黄淑瑗首先告诉记者,毛纺业中许多规模大、设备新、绒毛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的毛纺企业这次都积极参展了。企业认为这是一次展示自己形象的良好机会。黄淑瑗谈到,纱线,在毛纺行业虽然不如精纺面料、羊毛衫等半成品、成品那样光彩夺目,引人关注,但它却是本行业中门类最大的产品品种。首先,纱线工艺涵盖了精梳毛纺工艺和粗梳毛纺工艺;其次,毛纱的使用原料非常丰富。目前,在毛纱的   原料结构中已没有棉、毛、麻、丝的明显区分,纤维的使用正日趋多元化,混纺纱线成为发展主流,特别是羊毛和特种动物纤维混纺已经是毛纺行业的一大特色产品。毛纺纱线的纤维消耗量已占毛纺产品纤维总消耗量的50%;第三,毛纱的结构形态日趋多样化,包括手编绒线类、针织绒类及花色纱线;第四,毛纱的用途很广泛。它可用来制作手编毛衣、针织羊毛衫、毛毯、人造毛皮等时尚服装和家纺用品。   黄淑瑗认为,近几年,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手编毛线的产量在逐步萎缩,而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针织纱和花色纱的需求不断增长,产量因此不断增加。上世纪80年代,针织纱多以16支针织绒为主要产品,今天这类纱线也在向高支纱方向发展,精纺针织纱达到48支已相当普遍。我国毛纺业的原料资源颇为丰富,国内的特种动物纤维的粗纺针织纱在国际市场占有明显优势,很有希望发展成为我国毛纺业的拳头产品。   标志   将更加光彩照人   国际羊毛局大中华区总裁李少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参展,我们特别以国际羊毛局联合展团的形式,组织旗下具有不同产品风格类型的优秀纯羊毛标志执照厂商联合参展,协助集中提供“羊毛标志特许权企业”羊毛纱线展示的机会。   李少萍谈到,我们都深知,加入WTO,对中国的纺织业来说是一个契机,但更多的是未知的挑战。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下一个10年中,全球的生产中心将从欧美,日本及中国台湾转移至中国大陆,中国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工厂和全球纺织品的采购中心及消费中心。但就中国的毛纺织行业的现状而言,虽然已具备了国际一流的设备和技术,但原料使用的不合理性以及管理水平等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也正因如此,中国的毛纺纱线品质尚无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抗衡。海外买家还只是把中国的纱线定位在普通化及廉价的基础上。另外,对先进设备的未合理使用,也造成生产效率及品质较低。即便已逐渐成为毛纺大国,但其产量和质量还是远不能满足本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需求。近几年中,中国进口纱线的量也在逐年递增。此外,中国羊毛产品必须在款式、设计及流行趋势上更加努力,摆脱中低级的产品形象,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以提升产品的品质及增加附加价值。但是,我们中国的纱厂都有信心和决心去赶超意大利等先进国家的纱线水平。

中国纺织报


1  
阅读数量(82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展会报道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