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正文

关于印发“东桑西移”工作会议讲话

卫敏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18日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黄海部长助理  在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商运字〔2007〕39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茧丝办):   2007年5月11-12日,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在安徽合肥召开了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工作会议,商务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任黄海同志作了题为《总结经验推进“东桑西移”工程健康发展》的讲话。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商务部办公厅二○○七年六月四日  总结经验 推进“东桑西移”工程健康发展   商务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   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任    黄海   (二○○七年五月十一日)  同志们:   根据商务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全国“东桑西移”工程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进展情况,交流各地经验和体会,研究部署2007年“东桑西移”工作,努力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茧丝绸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先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东桑西移”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   “东桑西移”工程是商务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6年实施以来,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各地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茧丝绸产业的提升,被誉为“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政府得人心、地方增税收、生态得保护”的“富民工程”、“生态工程”和“民心工程”。   (一)蚕农收入大幅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东桑西移”工程显著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据对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政策支持的50个蚕茧基地的统计,共计新增桑园面积56万亩,新增蚕茧产量约70万担,实现销售收入约8.4亿元,直接带动15万重点农户增收近4.5亿元,户均收入5600元,比上年增收3000元。许多蚕农盖起了新房,有的购置了彩电、音响,有的放弃在城市打工,回乡种桑养蚕。在“东桑西移”工程带动下,2006年全国生产蚕茧73.8万吨,增长18.8%,接近历史最高产量,农民收入约180亿元,增收60多亿元,是有史以来蚕农收入及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东桑西移”工程壮大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县域经济。湖北大别山区的英山、罗田和鄂西北山区的郧县,安徽皖南山区的广德、黟县,江西井冈山的永新、庐山的修水和东乡,贵州的平坝,四川的珙县、宁南,山西的垣曲、阳城,陕西的安康等地,茧丝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四川宁南县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后,茧丝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上缴利税60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一半以上。   (二)生产方式快速转变,提高了产业竞争能力   “东桑西移”工程突出强调了推广桑园集中连片、统一管理和养蚕实行小蚕共育、大棚饲养、使用方格簇等国际先进技术,改变了过去 “门前屋后、田边地头”种桑、一家一户养蚕的传统方式,使种桑养蚕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集约式方向发展。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共新建小蚕共育室15.9万平方米、养蚕大棚53.2万平方米、推广方格蔟7748万片,使蚕农平均单产水平由每张28公斤,增加到35公斤,提高了25%。   “东桑西移”工程带动了种桑养蚕向市场化发展,改变了小农经济的模式,初步形成一批像“云南保山”、“四川珙县”、“安徽霍山”、“广西横县”等农业产业市场化经营的成功模式。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经营、技术承包、联合经营等多种组织形式,将公司、基地、蚕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相连接,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确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互惠经济机制,大大提高了产业竞争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蚕农普遍感到:有龙头企业作保障,解决了多年来“卖难”的困惑。   (三)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据初步统计,2006年中西部15个省桑园面积约890万亩,占全国69.7%,蚕茧产量43万吨,占全国58.9%。与2005年相比,中西部省份桑园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蚕茧产量比重提高了0.6个百分点。“东桑西移”工程的50个龙头企业在投资蚕桑基地,把东部先进的技术、管理、销售渠道和经营理念带给中西部的同时,一半以上就地发展缫丝生产,平均每个企业吸收500-800个农民就业,形成了“蚕农家有缫丝工、缫丝女工在农村”的新型工农关系。   “东桑西移”工程大多集中在中西部贫困山区,不仅兴业富农,而且绿化了山野,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又延伸出循环发展的新型产业链。陕西、甘肃开发的桑叶茶,四川的雄蚕醋,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四川、广西、云南开发的废弃桑枝条造纸,养殖食用菌、天麻,变废为宝;华北、西北地区,桑树被选作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树种;绝大多数基地县利用蚕粪开发沼气和优质绿色肥料,改善了农村环境。   (四)乡村文明有效提高,树立农村新风尚   安徽、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反映,“东桑西移”工程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的民主管理,密切了干群关系和工农关系。据统计,50个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1468次,直接参加学习的农民24.5万人次,在蚕桑生产重点乡村,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产生了许多发自农民内心的语言。 “人均一亩桑,快速奔小康”已成为山西蚕农的共识。湖北农民自发在养蚕大棚和小蚕共育室门前贴上“东桑西移政策好,种桑养蚕建家园”等对联和标语,表达他们对“东桑西移”工程的拥护和对科学养蚕的认同。云南蚕农形象地说“两颗茧一片瓦、三颗茧一块砖、一亩桑园三年可盖大瓦房”。广大蚕农目睹“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以各种生动朴素的语言,形容“东桑西移”工程带来的实惠。   总体上看,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起步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部党组和薄熙来部长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多次表扬“东桑西移”工程。在社会也产生很大反响,在网络搜索引擎中,“东桑西移”一词达几十万条,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热点”。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商务工作战线和茧丝绸行业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代表商务部,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诚挚的感谢!


1  
阅读数量(72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政策法规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