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新闻
百度 谷歌 雅虎 必应 搜狗 搜搜
公司 产品 导购 样本 名片 视频 图片 新闻 技术 黄页
纺织工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朝就素有“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我市纺织企业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加入世贸组织等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纺织工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已成为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乃至全球也享有较高知名度。然而,我市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资源能源以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新变化,纺织工业要继续保持现有的优势地位,任务十分艰巨。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纺织工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分析我市纺织工业现状、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国内外环境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新时期纺织工业发指导思想、方向、重点和政策措施,形成绍兴纺织工业发展纲要。 一、绍兴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一)绍兴纺织工业发展特点趋势
近年,我市纺织工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纺织工业的市场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新时期振兴发展纺织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总量规模不断做大。到2005年底,全市有大大小小的纺织单位6.4万家,从业人员68.7万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995亿元,分别比2000年底增长25%、43%和121%。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PTA、聚酯、纤维、织造、染整、服装服饰、纺织机械等,下同)企业1804家,从业人员39.5万人,经营资金140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48.8%、56.6%和48.4%。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大纺织完成销售收入1537亿元、实现利润60.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50.2%和38%;占全省纺织的29.8%和28.8%,占全国纺织的7.8%和8.8%。我市的织造印染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二个行业2005年综合区位商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位居第一,服装服饰业、纺织装备制造业同时位居第三。已拥有“化纤原料生产量(185万吨)、织布生产量(120亿米)、印染布生产量(132亿米)、领带生产量(3.5亿条)、袜子生产量(110亿双)、绣花机生产量(3.8万台)、纺织品成交额(276亿元)”七个全国第一。2005年绍兴大纺织占全国、全省的比重如下:
指标 单位 绍兴大纺织 全省 全国
总量 总量 占比 总量 占比
企业家数 家 1804 10129 17.8 35978 5
职工人数 万人 39.5 188 21 978 4
销售收入 亿元 1537 5150 29.8 19794 7.8
利润总额 亿元 60.5 210 28.8 690 8.8
2、产业链进一步拉长。我市的纺织工业已拥有从生产最初的纺织原料到最终的服装服饰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涵盖了PTA、聚酯、纤维、织造、染整、服装家纺、纺织机械等重要的纺织领域。其中:PTA我市拥有120万吨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0%,全省仅此一家。聚合装置260万吨,占全省的43%、全国的20%;化纤产能299.5万吨,约占全省的50%,占全国的18.5%;聚合和化纤产业主要聚集绍兴县和市区,约占全市的80%。全市具有近150亿米的机织面料和80万吨针织面料生产能力、180亿米的印染面料和15万吨的色纱、色丝的印染能力,为全国最大的织造、印染区域集聚基地。织造主要集中在绍兴县和诸暨市,2005年产量分别为50.3亿米和43亿米,占全市的75%;印染主要集聚在绍兴县和市区,印染量占全市的78%。服装家纺已拥有10万余台缝纫机设备,2005年全市服装家纺产值161.4亿元,占全省的17.5%;年产各类纺织机械8.5万余台,占全省的70%;其中绣花机械3.8万台,占全国产量的40%,占有绝对优势。2005年规模以上纺织各环节销售收入及所占比重如下: 单位:亿元
合计 PTA 纺丝 织造印染 服装家纺 纺机
销售收入 1537 30 264 1028 161 54
占% 100 2 17.2 66.9 10.5 3.4
3、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经过近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艺装备,我市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华联三鑫的PTA装置,其主要关键设备引进了德国、瑞士、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先进技术;化纤行业如远东的80万吨、纵横的60万吨、赐富的50万吨、南方的18万吨涤纶熔体直纺以及诸暨华海年产1万吨的氨纶熔体直纺都是近3年建成投产,所用设备基本是国际、国内较先进的装置,其中进口比例高达75%,在全国处领先地位。织造行业已有各类织机近20万台,其中绍兴县和市区拥有织机5.5万台,进口比重占80%,诸暨市拥有织机总量达12万台,以家庭式生产为主,无梭化率在90%以上;同时全市拥有大小圆机2.2余万台,其中大圆机占60%,主要从台湾、香港引进,进口比重达35%。印染行业拥有各类印染设备7000多台(套),其中280余台(套)平网印花机和220余台(套)圆网印花机,全部从日本、韩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引进,设备档次较高。服装行业共有进口服装生产流水线180余条,占全部生产线的30%;袜机11.5万多台,其中进口袜机占40%。
4、科技品牌不断推进。目前全市纺织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2家为众多企业服务的研发机构--绍兴县纺织科技创业中心和袍江工业区的纺织孵化中心,42家为本企业服务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余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的产、学、研企业,他们正在为积极推进整个纺织产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3年,我市纺织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产值以年均32.3%的速度递增;新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达9%,比3年前提高2个百分点。目前全市纺织行业中,已有不少企业或以企业名义、或以个人名义申请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另外,如诸暨的洁丽雅毛巾、虹絹丝绸,市区浙化联,新昌的日发控股、印花机械、泰坦纺机,绍兴阻燃集团、嵊州的巴贝和上虞的华孚色纺等9家企业参与了反映行业制高点的国家行业标准制订工作,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推进。此外,企业产品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争创品牌成为企业自觉行动,目前全市纺织业中拥有中国名牌11只、驰名商标5只。
5、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纺织原料在现有涤纶化学纤维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棉、毛、真丝等天然纤维和竹浆、蛋白等特种纤维得到不断拓展,化学纤维中氨纶、绵纶、丙纶等长丝以及细旦丝、抗菌丝、阻燃丝等功能丝和产业用丝也进一步得到扩展,2005年全市化学纤维差别化率达到25%。纺织产品结构也得到改善,所用原料由过去的以涤为主,变现有的涤、棉、毛、麻等多种纤维同时使用,产品也由过去一般面料向功能性面料和绣花面料发展,特别是绍兴县梅盛布业的麂皮绒布、天圣集团的羊绒布、阻燃集团生产的阻燃布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市场上立足发展,以及绍兴县的新中天集团、市区耀龙集团和嵊州市乐芙纺织等企业日用、医用、航空用无纺布领域开发,全市纺织面料高档、中档、低档,服装、家纺、产业用布比重得到一定的调整,分别达15:35:50和65:28:7。服装行业近年也得到较大发展,2005年完成销售161亿元,占全市纺织业的10.5%,特别是家用纺织品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床上用品、窗帘、沙发布等家纺产品占服装家纺行业的比重达35%。纺织机械除生产原有倍捻机、剑杆织机、印染整理机等产品外,绣花机械和加弹机迅速崛起,生产量占全部纺机产量的50%以上。
6、出口市场不断拓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来,出口市场成为我市纺织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拉动力,2000-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年均41.2%的速度递增,大大快于同期产值增长速度(纺织业递增速度为26.1%),纺织出口对纺织产值增长贡献率为26.4%。2005年,全市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实现58.4亿美元,占全市自营出口的71.7%,占全市大纺织实现销售额的30%,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的23.9%,全国的5%。2005年底,全市已有近1600家有自营出口实绩的纺织企业,其中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10家,占全市的60%;有近70家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营销窗口,部分企业如诸暨市的东伟服装、绍兴县的南方集团等在国外设立多个营销窗口,个别企业如诸暨市的越美集团在国外设立生产基地。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占居主导地位,比重达88%,显示出我市纺织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
7、产业集聚较大提高。由于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积极效果,形成向大企业集聚、向区域块状进一步集聚的格局。近年,全市纺织行业大企业迅速崛起,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19家,占全市45家的42.2%;完成销售收入47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业的31.4%。在各个产业链中,纺丝行业:销售前5位企业实现的收入占其行业的比重达81.5%;织造印染业:前10位企业实现的收入占其行业的比重达20.8%;服装服饰业:前10位企业实现的收入占其行业的比重达44.9%;纺织机械行业:前10位企业实现的收入占其行业的比重达41.6%。另外,块状经济规模也进一步做大,2005年全市已形成14个纺织块状,6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都在100亿元以上,分别为绍兴县的织造、印染和纺丝块状,诸暨市的袜业和织布块状以及嵊州的领带块状,合计完成销售收入1448亿元,占全部纺织业的72.6%;另有5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在30亿元-50亿元之间,完成销售182.9亿元,占全部纺织的比重为9.2%,二者较五年集聚度有较大提高。
8、服务体系逐渐完善。首先是纺织产业所依托的的专业市场,其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如中国轻纺城、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上虞伞业市场,近年通过举办全国性博览会、学术交流会,知名度不断提高,为纺织产业发展拓展更大空间。其次为积极配套纺织印染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加大排污治理力度,近3年全市工业共投入排污治理资金8.1亿元,现已形成总排污能力81.5万吨。其三是各种为行业服务的协会、学会等群众性团体组织相继建立,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贡缎协会、袜业协会、衬衫协会、绣花机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针织服装协会,上虞市伞业协会、劳保用品协会,越城区纺织协会等等,为指导、协调行业发展和提升产业层次发挥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全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17个。
(二)绍兴纺织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我市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资源能源以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日益制约着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1、产品档次总体不高。我市的纺织工业经济虽已形成较大的产业集群,但产品档次不高,大路货居多,产品附加值较低。如我市的纺丝原料,同质、同构现象十分突出,涤纶化纤长丝基本为生产150D、100D和75D常规产品,产量占全部涤丝产量的75%。织造行业,由于常规丝生产的化纤产品目前仍有着一定的市场容量,因此大部分织造企业所生产的化纤面料,也基本以常规丝生产的普通面料为主,麻、毛、丝、绒等纺织品比重较小;同样,印染业也承接了织造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以普通涤纶和涤棉产品印染为主,麻、毛、丝、绒的印染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由于企业发展集中在同一个档次、相同市场领域竞争,导致相互间压价竞争,最终出现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2005年全市化纤纺丝行业销售利润率3.2%,织造和印染销售利润率3.9%,服装行业销售利润率4.7%。
2、产能过剩现象日益显现。随着纺织产品需求更新加快,我市纺织各个环节的产品研发没有及时跟进,加上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相互间缺乏有机的协作,服装面料与印染产品、印染产品又与纺织坯布、纺织坯布又与化纤原料缺乏系统整合,以致出现本地服装企业多用外地面料,本地织造企业多用外地原料,高档布料印染到外地加工尴尬局面,致使我市现有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2005年纺丝实际生产能力发挥只70%,织造能力实际发挥80%,印染能力发挥75%,今年服装能力发挥也只在65%左右。
3、产品开发和品牌运作能力较弱。一是在产品开发中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很少,绝大部份企业技术开发停留在“引、仿、跟”上,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如化纤行业,目前我市尽管化纤总量很大,但已将成为21世纪重要新材料之一的高性能、高功能的化学纤维,这方面的开发十分欠缺;二是在企业的发展上,更注重生产性投入,在后劲培育和新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上明显不足,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0.7%,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3-5%的投入比重。三是面向行业或块状经济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技术市场等社会中介服务还不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较低;四是在品牌发展上,企业争创名牌意识较强,但运作水平不高,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没有真正挖掘品牌产品所应有的内在价值作用。
二、未来纺织工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纺织工业,总体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充满机遇,对已经构筑起完善的产业体系的我市纺织工业来说,无疑为实现从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我市纺织工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使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严峻挑战。
(一)就机遇而言
1、全球经济增长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根据WTO公布的相关统计资料,2000年到2004年,全球经济以年均3.9%的速度平稳增长,同期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6.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4.3%左右。预计未来5年全球纤维消费和纺织品服装贸易仍以6.5%左右的速度增长。
2、内需增长继续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将持续增长。一是衣着类纺织品仍将不断增长。据统计,2000年到2005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衣着类消费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9%和8.0%。根据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预期目标,未来5年我国国内人均衣着类纤维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速;二是家用纺织品的消费需求也将随着房地产业及旅游业的增长不断扩大。据测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城市人口约为1500万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家用纺织品需求总量将大幅增长;三是随着我国汽车、建筑、卫生、水利、农业、交通、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的不断增长,预计到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将比2005年增加200多万吨。
3、优越的区域位置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近年,长三角近年经济异军突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被誉为中国财富的聚宝盆,国际经济学界公认,这一地区已成为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等城市为核心的五大城市群之后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目前已吸引了不少国外大企业、大财团目光。绍兴作为长三角中城市集群之一,又处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腹地,邻近上海,水、陆交通便捷,信息等各种资源丰富,能最先受到上海都市圈的辐射,这为未来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二)就挑战而言
1、国际间竞争加剧。一是全球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竞争愈来愈烈。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等优势,掌控世界纺织品高端市场,运用市场网络主导高附加值领域,将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常规产能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凭借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欧美区域性的贸易保护等有利条件,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发挥后发优势,成为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二是贸易摩擦将不断增加。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政治考虑,保护本国不断萎缩的纺织工业利益,千方百计设置种种障碍阻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同时,纺织工业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国际纺织品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纷纷保护本国的纺织品市场和产业发展利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将不可避免。他们将利用各种非关税壁垒,如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社会责任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进行限制,抑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三是人民币汇率调整。中国人民大学7月1日发布了一份《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6)》,这份研究报告预测,“十一五”期间,人民币将继续升值,每年的升值幅度在2%-8%之间。而目前我市纺织业销售收入的盈利水平也只有%,这对纺织品出口无疑是一种挑战。
2、高技术发展趋势加快。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主流。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对世界纺织生产与消费将产生重大影响,运用复合、超细、多异、共聚、纳米等技术发展差别化、功能化纤维、高性能纤维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疗、建筑、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在资源、环保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势下,以加强生态环保为目标的生物工程,新型绿色纤维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应用将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趋势;纺织行业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实现各生产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产品高质化;信息化技术将在企业生产、流通和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形成一套完整的快速反应和消费导向体系等等,这一切对我市纺织工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纺织工业研发投入有较大增长,使高新技术对纺织工业的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自主品牌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要求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扩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装备与生产工艺取得成效;要求提高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重点领域实施,使上下游产业链与市场、技术供需方之间出现全新的连接方式,加快提高纺织工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
3、要素制约进一步显现。首先原材料制约。化纤和棉花是纺织工业最重要的原料,受土地和石油资源的限制,我国棉花与化纤原料的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2005年度,我国棉花总需求量为940万吨,进口依存度为40%。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棉花用量将超过1000万吨,同期国内棉花资源可供量只有650万吨左右,棉花供应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2005年,我国化纤原料进口比重平均超过60%,其中涤纶的主要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56.4%和78%,随着纤维加工总量中化纤比重的持续增长,预计化纤原料进口数量依然较大。在此情况下,我市的全部纺织原料依赖外购(国际、国内),大约化纤原料占50%,棉及其他原料占50%,在当今原料价格特别是国际油价上涨带动化纤原料价格不断高起的市场来说,无疑会进一步加大市场风险,给纺织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其次资金制约。为加强宏观调控,目前国家对资金实行汇率、利率、准备金率三管齐下,这对我市负债率已超过60%的纺织企业来说,加快发展又是一道不容易逾越的难关。三是劳动力要素制约。随着商务成本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特别是熟练职工难招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纺织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三、我市纺织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过去,纺织工业是绍兴的重要产业,它为满足人民衣着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和为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纺织工业还将作为绍兴的重要产业,引领工业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稳定增长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当前纺织工业的形势和未来工作任务,我市未来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提升为核心,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以区域集群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导向,积极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延伸、拓展,做大纺织基地,做宽纺织领域,做精纺织产品,做高纺织层次,做长纺织链条,同时建立健全纺织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规范行业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把绍兴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新型纺织业的产业集群基地和产品研发基地,新型纺织产品贸易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绍兴纺织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转变。
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以下“六方面”转变:
一是投入导向上,要从重视于硬件设备投入向注重对先进技术软件的引进转变。通过大力实施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延长产业和产品链,整合价值链,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由传统产品逐步向现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提升发展层次。
二是资源消耗上,要从粗放型发展注重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提高项目的投入产出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盘活现有资产存量,积极淘汰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低的设备和项目,走资源能源集约化内涵发展之路。
三是产业调整上,要从过去的涤纶产业一业独大注重向棉、毛、麻等多业并重全面发展转变。纺织是一个十分巨大的产业群体,涤纶纤维及其纺织产品只是其冰山一角,要积极拓宽发展思路,在进一步拓展化学纤维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向麻、棉、毛、真丝等天然纤维和竹浆、蛋白、玉米等特种纤维及其制成品发展,并不断提高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比重。 四是产品档次上,从现有中低档为主注重向中高档产品为主转变。加大原料、织造、印染、服装等环节的整合力度,提高产品档次。特别是要加大原料开发力度,注重向高功能和高性能纤维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加大服装家纺产品的品牌的培育和运作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是企业结构上,要从现有的分散经营进一步向专业化协作方向转变。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特别对块状经济发展要有集群推进意识,充分发挥生产、贸易、技术等方面的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兼并,注重产业间的分工向产业内的分工拓展,制成品贸易向专业性加工和服务贸易扩展。
六是服务跟进上,要从单一的服务方式向全方位服务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保护企业合法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提高企业推进科技进步的积极性;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努力加强技术、信息等共性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到2010年我市纺织行业规模进一步做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进一步向优势企业、向块状经济集聚;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得到有效限制和淘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以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为主体的产业竞争优势,构筑起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1、增长速度: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5%,到2010纺织工业产值达3000亿元,占全省的35%,全国的10%。
2、自营出口:以年均20%速度递增,到2010纺织服装自营出口达145亿美元,占全省的30%,全国的8%。
3、结构调整:整个产业链产品高、中、低档比重由2005年的20:50:30调整为2010年35:50:15。化学纤维差别化率到达到40%,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衣着用、家纺(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由2005年的65:28:7调整到2010年的50:35:15。
4、科技进步:到2010年科研经费投入占其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5、品牌建设: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率2010年达到30%,有8-10只成为国际、国内较具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6、产业集聚:到2010年,全市纺织企业完成销售超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其中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年销售超100亿元的块状7个,其中超200亿元3个。
7、节能指标:2010年比2005年每万元产值电耗降低15%、消耗原煤下降20%。
8、降耗指标:20
9、环保指标。2010年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2%。
10、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服务平台并积极发挥作用,逐步构筑市、县(市、区)、块状集聚区域三级协会机构并进一步加强协会自律建设。
四、纺织工业发展的重点
围绕我市未来五年纺织业发展的目标,按照“强品牌、提质量、优结构”的发展思路,坚持科技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在各个环节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纺织原料。发展的重点方向是:重抓涤纶纤维,力拓特种纤维,发展多种纤维,优化纺丝结构。涤纶纤维绍兴已具备集聚、配套、市场和人才等四大优势,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关键是加强现有产业整合和产品开发。而抓好这两个环节,重点要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力度,充分发挥企业间技术、资金、人才、管理、品牌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消除无序竞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占有率和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率。特种纤维是今后新型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原料,涉及工业、农业、交通、医用、生活等方面,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是新型纺织重点发展方向。要依托行业强势企业,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开发和应用包括天然蛋白纤维、植物纤维、牛奶纤维、大豆纤维、木质纤维等各类新型绿色环保纤维,以及碳纤维(CF)、芳纶(AF)、芳砜纶(PSA)、聚苯硫醚(PPS)、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UHMWPE)等产业用纤维的开发和应用。同时,鼓励企业不断提高氨纶、绵纶等纤维产品多功能、差别化开发,发展高档棉、麻、绢丝天然纤维,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我市的纺织原料达到品种多样、结构合理、档次较高的水平,建立起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结构。
2、织造面料:重点调整面料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档次。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在新型面料的设计开发、面料结构的调整上下功夫,提高面料中棉、麻、毛、丝、绒等天然纤维比重,并与其他化学、特种纤维进行复合、交织,努力使面料品种向产业、家用装饰、时尚、功能面料等方向发展,全面提升面料品质和档次,提高中高档面料比重,力争五年内中高档纺织品比重在达到80%以上。要积极跟上国际潮流,积极开发高档绒类面料、弹性面料、保健型面料、高档经编面料及绣花面料等产品,加强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等新型原料在针织产品中的应用,发展针织外穿服装面料、高档针织内衣面料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力争五年内时尚面料占面料总量的30%。要按照现代纺织的理念,加快发展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医用卫生材料、新型篷盖材料、高技术功能性过滤材料高档合成革基布等产业面料,以及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的装饰面料,力争今后五年内,产业、装饰用纺织品所占比重达到50%。
3、印染后整理:重点是提高印染产品质量、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强化环境保护。要积极采用电脑花型设计、电子制版、电子调色及电子控制系统等技术,提高印染加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采用形态稳定整理、超级柔软整理、卫生整理、防护整理等特种功能性整理技术及生物酶处理、纳米材料应用、“绿色纺织品”加工等印染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改造印染后整理生产线,着力解决目前面料的色差、色牢度低、手感差风格不对路等难题,提高化纤仿真面料、多种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及天然纤维面料的印染后整理技术水平;运用市场机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利用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有选择地实施落后设备和工艺的调整与转移,特别是对档次低、污染大的企业要加大转移力度,腾出资源重点发展高中档产品,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今后五年内,中高档面料比重达到60%。
4、服装服饰:重点是强化品牌运作,做大规模优势。首先以品牌服装服饰为重点,重点培育现有品牌龙头企业,如太子龙、步森、恒柏、洁丽雅、巴贝等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加工制作和技术装备水平,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积极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化营销手段,加强产品市场推广,加大、加快服装品牌建设,同时寻找国际市场突破口,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提升品牌效应,力争五年内年形成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其次要发挥现有块状产品优势,进一步发展领带、衬衫、袜业等优势特色产品,通过走专业化协作之路,加强区域经济的整体运作,提高区域品牌竞争。三要努力引进国内外的服装服饰及家纺产品生产企业到绍兴投资发展,实施区域分工错位竞争,培植服装制造业后发优势,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服装服饰行业在纺织行业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5、纺织机械。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走光机电一体化之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特色优势。重点发展以剑杆织机为主的无梭织机、倍捻机、棉麻毛前处理设备、印染机械、绣花机械及配套零部件等特色纺机产品。依托现有纺机生产骨干企业,加快国外纺机生产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创新,积极推广应用纺机CAD/CAM技术和生产加工中心,进一步提高纺机设计和制造水平。到2007年,形成2-3个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纺机产品,使纺织机械的运行质量和稳定性达到国际90年代中后期先进水平。
五、政策措施
1、加强投入引导,促进纺织结构优化。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结合绍兴实际,及时制订《绍兴市纺织工业发展导向目录》,明确纺织工业鼓励、限制、淘汰项目,引导企业防止产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配套出台政策措施,对重点发展类纺织产业,要加大技改投入贴息力度,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的纺织设备,要限定淘汰时间,并明确进度和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2、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一要通过示范试点等手段,充分发挥全市现有181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二要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三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并加强整个产业链各环节一条龙产品整合开发,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四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提高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五要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研究制定对纺织品服装产品的登记备案制度,保护纺织品原产地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开发和注册,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企业科技开发的积极性。
3、加强龙头培育,加快产业集聚推进。一是现有大企业大集团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战略经营,鼓励实施资本经营和人才经营,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二要加强现有成长型优势企业的培育,进一步营造争优创先的发展氛围,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成为我市大企业的重点中坚力量。三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加强联合、兼并和重组,充分发挥企业间技术、资金、人才、管理、品牌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要加强块状经济集群推进,注重产业间的分工向产业内的分工拓展,制成品贸易向专业性加工和服务贸易扩展,大力鼓励技术、贸易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提升块状区域竞争实力。
4、加强品牌运作,提升纺织形象建设。完善现有名牌发展政策,在注重加强名牌产品创建的同时,进一步向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自主品牌创建和增强品牌运作倾斜,塑造和提升我市纺织品形象。一要鼓励现有名牌企业采用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手段,加大产品设计、营销运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二要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信誉好的名优产品,引导企业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强化企业标准化和质量认证工作,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建立产品质保体系和环保体系,提高纺织业整体发展水平;三要鼓励企业到国外设立产品的营销窗口或生产基地,适应纺织产品国际化的消费需求,促进我市新型纺织产品及服装品牌的创新发展,形成整体区域性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
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营造更好的环境;二要引进培养高素质和适用型的工程技术与设计开发人才、管理与营销人才、IT与资本运作人才,并通过分配理念更新,让人才要素参与分配,采用年薪、股权、期权等多种方式,鼓励技术、管理参股,形成有效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三要充分利用社会办学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保证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6、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各级要加强协会建设,成立行业协会,并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行业协会的服务与自律职能,规范企业行为,避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开展以质量检测、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和保护知识产权为重点的行业自律工作。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建立与各国同行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民间对话机制。
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面向顾客,持续改进,实施品牌战略,必须是
网址:http://www.wxrb2.com
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
经编未来 无限可能
网址:http://www.run-yuan.com/
青岛云龙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云展云舒,龙行天下 并人间品质,梳天下纤维
网址:http://www.yunlongfj.cn/
黄石经纬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印染机械 首选黄石经纬 印花机 丝光机 蒸化机
网址:http://www.hsjwfj.com/
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产品稳定性,宜昌经纬纺机QC小组喜获优秀奖! 青岛宏大与许昌裕丰成功签订8.4万锭托盘式自动络筒机,携手挺进新疆 我国面料对东盟北美出口均有所增长 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重要方向 立达最新纺纱箱S35有效节约原料
重庆金猫携多种新产品参加本届ITMA亚洲展 业务量同比增长超70%,经纬榆次逆势而上靠什么? 壕砸1.3亿收购美国一家大公司,已购的徳司达年狂赚1亿美元,浙江龙盛真牛! 管理创新是纺织行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中棉行协赴武汉调研,当地纺企大佬齐“上诉”!棉花“抛储”是焦点!
震惊!曾投资百亿上演“空城计”、今半年产值4个亿!咸阳纺织业强势回归,“梦桃精神”永存! 沭阳县纺织产业“织”出“强县富民”产业链 咸阳纺织业回来了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年中报告:保持增长效益持续改善 纺机人,生意再难做,深耕自己的行业也比转行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