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2004年纺织业形势的分析

来源:2298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2004年是我国入世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对纺织市场来说,2004年纺织业在产能扩张速度过快、出口需求难以继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将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保持纺织经济稳定增长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有预测称,2004年纺织业利润总额将下降20%左右。其中,棉纺织业所受影响最明显。可以说,棉价上涨、出口退税税率下调及中美贸易摩擦等三大因素,将导致一批中小棉纺企业面临生死关头。是生是死,全系于今年第一季度谁能扛住巨大压力。
棉纺织业要过三道坎
  棉价上涨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人士称,2003年的棉花收购价格是“天价”,创历史之最,甚至出现了“不是价格高低问题,而是能否买得到”的现象。
  据悉,2003年,国内市场棉花价格从年初的11100元/吨开始不断上扬,3月中旬超过13000元/吨,此后在13000-14000元/吨区间波动。9月,新棉上市不但没有缓解市场供需压力,反倒使棉价从9月末的14100元/吨涨到18000元/吨以上,每吨比国际市场高1400多元,比去年同期高5000元左右。
  持续走高的棉价已经迫使一些企业停产或开工不足。据公开资料显示,江苏常州地区目前已经约有1/3的纺织厂停产,另2/3开机率不足65%;浙江省也有1/3以上工厂限产或停产;湖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全部停产,另外一家大型国企也关机50%,靠库存棉维持。据悉,目前国内大多数棉纺织企业的棉花库存已降到历史最低点,相当部分企业已是零库存。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订单很可能会大量转移到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影响今年中国棉纺织品的出口。
  目前,市场之手正在发挥作用。很多企业已开始大比例减少棉花的使用,转而加大使用化纤原料。有预测称,2004年国内棉价将平均上涨20%以上,棉纺织企业成本呈现刚性上涨,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不过,粘胶短纤和涤纶短纤生产企业则将从棉价上涨中获益。
  而业界人士开始担心,其一,由于去年棉价出现虚高,农民盲目跟风,加大种植面积,会否出现新一轮“棉贱伤农”问题;其二,涤纶短纤会否也出现像棉花一样的不正常涨价现象。
中美贸易摩擦连锁反应
  2003年12月23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美国将申请对中国的针织布、胸衣及袍服三种纺织类产品设限一年,若该申请最后通过,配额数量限制将执行至2004年12月23日止。
  按照该委员会申请,从2003年12月24日-2004年12月23日,我国只可以向美国出口针织布9664.477吨、胸衣1682.8971万打和袍服409.4382万打。超过限制额的出口纺织品将被征收高额限制性关税。而且,自2004年1月23日以后(包括23日当天),我国出口商必须出具出口证明书及传送电子签证数据,美国海关才会对该三类产品予以通关。
  有关专家预测,在此措施实施之后,原本用于外销的出口纺织品将有至少1/4以上流入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打折销售或是转化为工厂库存,对本身已产能过剩的国内纺织品市场造成双重压力。
  “这三大类产品实际贸易额不大,大约4.5亿美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树津表示,“最担忧的是以此为开端,出现连锁性反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欧盟正在对这些产品进行监控,担心中国产品会从美国向欧洲转移。近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工作小组,包括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内,在美国、欧盟等地展开游说,希望美国不再对其他类产品采取同样措施,并担心欧盟等WTO其它成员模仿美国。2003年12月23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美国将申请对中国的针织布、胸衣及袍服三种纺织类产品设限一年,若该申请最后通过,配额数量限制将执行至2004年12月23日止。
出口退税税率下调压力
  今年1月1日起,国家将出口退税率平均降低3个百分点。而占纺织行业出口80%的服装和棉织品的退税率下降幅度更大,从17%降到13%。业内人士抱怨,纺织行业平均毛利率仅11%左右,退税率下降导致成本相应上升4个百分点。
  在这种局面下,业内曾希望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来消化这一因素,但恰逢国内棉花涨价,两个因素共同推动出口报价大幅上涨,使外商难以接受。
  但专家表示,出口退税税率的下调,“利远大于弊”。2004年新的退税政策为“新帐不欠,老账要还”。截至目前,许多企业积累了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应退税额,最近国家已明确指出:2004年能够及时退还当期税,并对历史所欠退税额实行全额贴息。这将减少企业的利息负担,可部分抵消退税率降低的影响。
  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纺织服装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原本的价格优势减弱。如此,有利于企业改变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出口退税的率下降,将带来纺织企业的又一次优胜劣汰,整个行业会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003年化纤行业的运行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产能产量较快增长,产品价格起伏较大;进口数量小幅增长,出口数量迅速增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运行质量显著改善。展望新的一年,化纤行业总体发展形势依然向好。
化纤行业快速增长
  2003年化纤行业运行简况
  1、化纤生产继续较快增长,但增速略有减缓;产品价格基本平稳,能够及时反应市场需求变化。
  2003年1-11月化纤产量1049.5万吨,同比增长17.6%,增速比2002年减缓2.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会突破1150万吨。
  2003年化纤产品价格起伏较大,年底价格略有上升。合纤产品价格受美伊战争题材炒作影响,年初一路攀升,2月下旬迅速回落,3-4月受美伊战争爆发和“非典”的双重影响又一路下跌,到5月中旬触底后开始强势反弹,价格较快回升,下半年产品价格比较平稳,只有涤纶短纤受棉花短缺影响,在9月中下旬出现迅速冲高,但时间不长又快速回落。人造纤维价格走势则与合纤明显不同。粘胶短纤2月中旬开始大幅上扬,4月中旬进入整理下行,5月底开始新一轮的快速上涨,7月底进入整理阶段,9月初受棉价上涨的拉动开始迅速上涨,到10月底之后各品种基本在窄幅振荡。粘胶长丝市场价格基本平稳,6月份开始呈小幅下降,至10月中旬又开始小幅上涨。
  2、化纤进口数量小幅增长,出口数量迅速增加;合纤原料进口继续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继续扩大。
  化纤进口增幅不大。1-11月化纤产品进口170.6万吨,同比增长7.7%,预计全年进口185万吨,其中仍以台湾、韩国、日本为主,1-11月从以上三地进口134.6万吨,占进口总量的78.9%。
  化纤出口高速增长。1-11月化纤产品出口31.0万吨,预计全年出口33.8万吨,同比增长40.8%。
  合纤原料进口继续大幅增加。1-11月进口775.2万吨,同比增长11.75%,预计全年进口845万吨。
  3、行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2003年化纤行业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取得了较好成绩。经济效益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改善。1-11月全行业共实现利润总额47.2亿元,同比净增19.5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50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0.1亿元,同比减少24.9%,预计全年在11亿元左右;全行业亏损面为24.77%,预计全年在24.5%,同比下降1.12个百分点。在化纤分行业利润中,涤纶22.33亿元,占全行业的47.3%,预计全年24亿元;人纤14.42亿元,占30.55%,预计全年15.6亿元;四大行业中,只有腈纶亏损915万元,但同比也减亏1453万元。
  在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的同时,行业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1-11月化纤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47.2亿元,同比增27.62%,预计全年将超过1350亿元;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199.3亿元,同比增29.25%,预计全年1300亿元。从五项主要行业经济运行指标看,除资产负债率上升0.99个百分点外,其它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总资产报酬率上升0.8293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上升0.63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周转率加快0.2408次,存货周转率加快1.3694次。从三项费用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每百元销售收入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分别下降0.1809元、0.5248元、0.4139元。这说明各行业内企业均加大了管理和产品营销力度,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2004年行业前景展望
  1、展望新的一年,化纤行业总体发展形势向好,具体表现在:化纤产能、产量还会继续快速增长,但增速会有所回落。预计2004年化纤产能、产量将分别达到1400万吨和1280万吨。化纤产能的增加主要集中在现有大型企业之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来替代和淘汰落后生产力;充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向上下游垂直整合发展。化纤存量资产的调整将成为行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2、化纤进口数量基本不变,但原料短缺矛盾继续扩大。预计2004年化纤进口会基本保持在2003年的180万吨水平,各品种比例及各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比例将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化纤原料特别是合纤原料的国内市场缺口会继续扩大,必须依靠大量进口解决,预计PTA进口量为500万吨、EG280万吨、CPL45万吨、AN46万吨;化纤出口会继续大幅增长,有望突破60万吨。
  3、化纤市场基本稳定,产品价格窄幅振荡。如果2004年世界石油价格不出现大幅波动,那么基本可以预计化纤市场会保持稳定,供求关系基本保持平衡,产品价格会小幅振荡;但部分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如氨纶会继续振荡下行。
  可以预计,2004年中国服装业既柳暗花明,又好戏连台,在外来和内在因素的促动下,服装企业将加速分化与洗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和国际品牌的本土化并驾齐驱;曾经凭经验和胆量引领江湖的老品牌风光难在,而一批新锐品牌凭智慧和创新,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服装业大变局的雷声越来越近,2004年绝对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服装行业好戏连台
  出口走近“后配额时代”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口都是中国服装行业值得骄傲的资本。据权威部门统计,200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已过700亿美元大关。进入2004年以后,随着“后配额时代”的临近,中国服装出口的变数陡然增多。据悉,从2004年1月1日起,出口退税机制调整后,中国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将从目前的15.11%降至12.11%。从企业盈利的角度看,降低出口退税率,将增加出口成本,导致企业利润减少或亏损,对服装出口增长态势产生不利影响。从成本角度考虑,能否足额及时地将退税款拨付到位,则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流。乐观地估计,如果退税款能及时到位,那么企业的利息负担将减少,一定程度上可抵消退税率降低的压力。另外,出口退税率也可能改变中国服装的出口结构,由于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企业为降低成本,可能会相应增加加工贸易,尤其是来料加工贸易的出口比例,这将可能使一般贸易出口的增幅有所下降。
随着2005年出口配额取消时间的临近,2004年欧美各国针对中国的“非关税壁垒”也会出现新的变数。美国将对中国的针织布、胸衣及袍服等三种纺织类产品设限一年,配额数量限制将执行至2004年12月23日止。
  由于中国企业的实际出口水平远远高于美国给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限额,故可能导致这样几种后果:第一,多余产品和剩余生产能力将流入日、欧市场;第二,多余产品和剩余生产能力大量流入国内;第三,转化为工厂库存。更有有识之士认为:由于美国人的尺寸和欧洲人、日本人不太一样,这些特定式样的成品很难找到替代市场,最终只能大量转为内销。即使按照保守的估计,受限之后多余的生产能力至少有1/4-1/3以上将流入国内市场,1/2转化为国内工厂库存。那时,在日、欧找不到替代市场的袍服和胸衣,就只能在国内工厂的库房里束之高阁。还有一种可能是,不少外贸企业低价“吃进”这些剩余的外销产品,并最终以低价甚至是“跳楼价”销往国内。那时,“出口转内销”有望成为国内服装市场一种格外醒目的经济现象。
  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限,很值得国内众多纺织服装企业警惕。虽然目前美国仅对我国三类纺织品设限,但不能排除美国扩大设限品种的可能,另外我国还要提防欧盟等WTO成员步美国后尘。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积极走上产品升级之路,多出口附加值高的产品,以弥补低端产品出口减少的损失。
  企业规范经营成主流
  2004年,对中国服装企业来说,其实是一个“苦练内功年”。市场细分和重新定位,将成为很多服装企业家首要考虑的问题,一些门类的服装产品将严把质量关,规范经营将成为2004年服装企业发展的主流。童装产品的质量,在2004年有望得到极大提高,2003年2季度,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对童装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生产企业合格率仅为60.2%,成为广大童装企业增强质量意识的“催化剂”,有关甲醛含量限定的标准GB18401-2001《纺织品甲醛含量的限定》和GB/T18885-2002《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2004年在童装企业有望得到更广泛的推行,2004年不啻为童装企业的“达标年”。从2003年底在宁波召开的中国服装协会男装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了解到,2004年将对全国西服进行“体检”。中国服装协会男装专业委员会将会通过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根据新的国家标准,开展全国性的西服抽查检验工作。并结合近几年质量检测情况,与辅料企业一起,共同研究解决西服产品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2004年服装界还需要关注的是,4-5月中国服装协会改选,新的领导机构产生;真假洋品牌的较量更加白热化;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步伐加快;各类模特大赛借“世界小姐”之势更加如火如荼,“美女经济”为服装经济不断加分……
  虽然面临退税率下调、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但如果国内外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初步预计,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仍将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
纺织品出口前景谨慎乐观
  如果国内外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初步预计,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仍将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至今已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2004年虽然面临退税率下调、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但由于2005年配额取消,很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会加大出口力度。此外,由于退税率的下调,预计一般贸易出口将下降,来料加工贸易将上升。总之,考虑到2003年纺织品出口基数较高、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2004年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可能出现回落,预计仍有两位数增长的可能性。建议企业:
  1、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我国纺织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等市场,近年来,由于这三大经济体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我纺织品出口面临美国纺织品特保措施限制、欧盟技术壁垒和日本的设限调查。企业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不应再盲目扩大出口,而是要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分散市场风险,不要过分依赖于某个单一市场,以免贸易环境突变,风险加大。
  此外,由于我国入世承诺的客观存在,一直到2016年底,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都将受到三个条款的制约:一是于2008年底结束的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条款(《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二是到2013年底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议定书》第16条),三是到2016年底的“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条款(《议定书》第15条)中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由于受到上述制约,企业在投资时应充分考虑有关的国际政策环境因素,在低层次上重复建设是非常危险的。
  2、掌握和运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权益。
  企业要积极学习、掌握和适应世贸规则,积极、主动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纺织品特保限制等,要充分意识到,防范和化解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国外对我的设限动向,企业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国外客户形成战略联盟,要积极联合国外进口商和合作伙伴,在日常业务洽谈中,主动做宣传和游说工作,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反对意见,维护自身权益。
  3、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配额取消后,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要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一是要加强产品开发,提高设计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二是要提升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以高质量的产品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获得客户稳定的订单;三是走贸易与实业强强结合、优势互补的道路,整合生产和外贸资源,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一些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要主动“走出去”,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全球供应链。同时,要探索介入国外终端销售市场,与国外大企业联盟,开发品牌,获取批发、零售环节利润和品牌利润。
  4、加强企业的自律、互律,寻求有序的共同发展。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国外市场有较高的依存度,势必要求我们要以更规范的经营行为,在WTO框架下,享受应有的权力和承担应尽的义务,遵守国际贸易惯例和通行的各项规则。一个大市场是广大进出口企业的共同财富,是政府及企业多年来共同培育的结果,它的稳定与否关系到许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破坏一个市场却是易如反掌。因此企业的自律、互律,既是对国家和行业负责,又最终是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1  
阅读数量(95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