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2004年中国棉花产业猜想

来源:1890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当我们将所有的希望和热情寄托给2004年的时候,谁也无法预料这一年会发生什么。但对于中国棉花产业来说,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注定了在这一年里不会太平静。
猜想一:棉花总体价格高位运行
2003年收购成本已在高位锁定,一定程度上封堵了2004年新棉上市前棉价下跌的空间;而年度资源刚性缺口的存在,则随时会诱发新的一轮上升行情,国际棉价的上涨、纺织市场的启动都有可能成为导火索。行情爆发力取决于行情爆发的时间,越迟爆发,价格的想象空间越大。尽管,2004新棉上市会暂时缓解供求矛盾,但用棉企业不要对新棉价格寄予过多期望,否则,2003年的那一幕将重演。
我们可以算这样一笔帐:即使2004年度全国棉花消费量维持在2002年水平即680万吨(纺棉640万吨,其他用棉40万吨),这就意味着需要8500万亩棉花,风调雨顺的生长,平均单产达到80公斤。有人会说:国内不够,可从国际市场上拿。但实践已反复证明,只要中国一进口,国际棉价就上涨,进得越多,涨得越高。
反过来,再看价格的支撑因素:一是植棉面积达到8500万亩非常困难,因为新疆、长江流域两个棉区本身就没有多少增长潜力,而2004年国家政策是引导农民多种粮食;二是2004棉花年度的期初商业库存(即2003年期末库存)可能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至少接近最低水平。三是国家棉库空空如也,棉花一多,国家收会受储,这成了棉花经营者的一道心理底线。
猜想二:棉花市场波动相对频繁
信息通道的畅通,使棉花市场变得敏感。目前,每一条对市场利空或利多的消息,都可以在以秒计算的时间内传到任何一处与棉花有关的角落,会对棉花产业链上不同企业的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羊群效应”作用下,矛盾往往被人为放大,使价格波动的频率增加、幅度扩大。2004年,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电子撮合交易甚至纽约棉花期货市场价格的起伏,都可能对国内棉花现货市场产生更明显、更直接的影响,不管其波动是源于基本面的变化,还是技术因素。可以说,由供求总量决定年度棉价单边向上或向下的情况已一去不返,2004年棉花价格在数百元范围内的波动的现象会不时出现。
猜想三:棉花行业开始“二次洗牌”
在2004年,许多人会发现,棉花市场上并非遍地黄金,也布满陷阱。如果将近几年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棉花企业的新老更替,称作棉花行业的“一次洗牌”的话,那么,“二次洗牌”将从2004年开始。随着企业数量的大增,增多粥少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形成,抢资源、抢市场,抢人才,从“你进我退”到“你死我活”,竞争将更加残酷。除了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外,资金实力、市场判断能力、企业运作能力都可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在2004年,各类棉花企业的赢利能力出现明显分化,市场份额将重新分配,“大企业主导市场,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强者更强、弱者出局”的格局将初步形成。
猜想四:纺织行业增速减缓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行业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快速发展,预计增长势头在2004年将得到延续,其主要原因:一是通过多年的努力,许多企业在国际市场已建立了通畅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客户群。二是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因加入世贸还会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进一步体现,新市场正待开发。三是我国纺织业管理水平在提高,技术进步在加快,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经验在丰富。有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纺机进口额达到50亿,在建棉纺纱锭1000万锭,2004年我国棉纺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已成定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出口退税的下调、原料成本的上涨对纺织行业的负面影响将在2004年显现。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高速扩张,已引起来许多国外同行的警觉,可能出现的贸易、技术壁垒增加了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变数。因此,预计我国棉纺业在2004年继续保持增长,但速度减缓。
猜想五:资金面总体偏紧
我们对棉花市场上资金来源的四个主要渠道进行逐一分析:一是纺织企业。纺织企业除了少量自有资金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为防止经济过热,2003年下半年起,国家开始收缩信贷规模,在第四季度,不少棉纺企业甚至棉花市场已明显感到了由此带来压力,有迹象表明,国家偏紧的信贷政策2004年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二是农发行政策贷款。不管明年农发行是否继续存在,国家都可能保留一块棉花专项贷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贷款的条件和监管可能更严格,不要期望出现农发行资金“普渡众生”式的投放。
三是民间资本。应该说当前社会存量资金比较充裕,但他们感兴趣的是风险小、收益大、见效快的项目,一旦2004年棉价居高不下,外围民间游资可能望而止步。
四是棉花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商业贷款。棉花企业的自有资金,对于棉花市场来说,是杯水车薪。而从现有政策看,商业贷款基本只有两类棉花企业可能取得,一类是有资产抵押的,一类是有授信额度的,前一类规模不会太大,后一类企业数量很少。以上因素,决定的2004年棉花资金面总体偏紧的形势。
猜想六:外棉被更多的纺织企业接受
市场人士已明显感到到,国内外两种棉花资源、两个市场对接的速度在加快,2003年,在用完全部的进口配额后,国家又追加了50万吨的配额,已有越来越多的纺织厂亲身体验了进口棉的内在品质和操作程序,尽管进口棉也存在一些质量、重量问题,但总体上看,因交易程序规范透明、履约有保证、售后服务到位、在一定时期比国内棉价有价格优势等,进口棉已得到多数棉纺企业的认可。许多企业已在申请2004年的进口配额,预计89.4万吨不会有剩余。从长远看,国内棉花生产能力已难以满足纺织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中国必然成为棉花净进口国,随着2005年后配额时代的到来,“从国际市场上拿棉花”将成为一些纺织厂的家常便饭。


(转载自中华网)

1  
阅读数量(45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