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正文

艰辛最数创业时——记常德纺机成长历程

来源:无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回过头,数一数湖北常德纺机创业迈过的艰辛步伐,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仿佛历历在目。
  那是1965年8月盛夏季节,烈日炎炎,暑气蒸人。由当时纺织工业部先期派往湖南常德筹建纺织机械厂的八位同志,沿着德山枉水河旁起伏不断的山岗艰难地对荒凉的茅湾山乡反复进行地形踏勘。这八位同志,以后就被常德纺机厂史尊称为建厂八元老。
  建厂元老们把常德纺机临时筹建处设在常德棉纺厂、为在茅湾选点,他们每天迈动双脚翻越六七个山包。经过一番实地勘测,本着节省投资利用原有厂房的原则,常德纺机厂址就定位于原七一厂和农机厂放弃的厂房基础上了。
  要在茅湾建设常德纺机,通路、通电、通水,此“三通”至为关键。困难没有决心大。一切为了在德山茅湾筑起纺机新城,当年,常德市委专门成立了筑路指挥部,决定开展纺机路大会战。1965年9月,一声号令,全市民兵整营整营地赶来筑路,整个茅湾大地,只见漫山遍野红旗飘扬,挑担挖土人群奔忙。
  1966年2月,一条金黄色的公路终于诞生在茅湾大地。据统计,为打通这条长达四公里多的道路,筑路挖土方达100多万立方米,其中,仅坟墓就搬迁了470余座。
  修好纺机路后,紧接着沿着路线从德山自来水厂接通自来水。接着筹建处搬了进来,这时队伍已发展到30多人。住进茅屋湾后,大家就住在原七一厂和农机厂建造的车间里。这些老厂房,基本上是上无片瓦,下无门窗,像个大工棚,曾经一度成为当地农民的牛栏猪棚,遇上雨天,外面哗啦啦,里面滴滴哒,一夜要挪四五次床铺,出门走路稍不留意就会摔跤。为及时通电,在当地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施工队发扬人拉肩扛的精神,从樟木桥电网拉来一条长达4公里的万伏高压线。
  初步实现“三通”的成果,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筹建处本着“建厂先建人,建人建思想,和当地工农搞好关系,尊重当地党领导”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地造房,生活和生产两条线同时并进。在短短的十来个月时间里,筹建处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建厂的精神,带领基建队首先铲平了南区三个小山包,建造起南北区两个配电站和电镀车间、热处理车间以及11栋宿舍。当时为节省资金,有关生活设施的建造,都是选用当地的最低标准。
  创业者们基本上住的是“干打垒”(一种土坯房),行的是泥巴路。1966年11月,随着基建工程的进展,生产设备陆续从上海运来。这时,安装工增加到100多人,上海二纺机、上海中机、上海纺织专件和山西经纬厂、郑州纺机等企业的内迁职工相继到来,首批学徒也招工进厂,常德纺机开始起步。
  兴旺的事业在建厂元勋们手中展开,为尽快生产出常德纺机产品,大家瞄准从上海带来的摇架产品图,安装工积极安装设备,师傅们精心制造设备,学徒工努力学习技术。经过一番攻关,工人们在简易的房里敲打出来不少摇架生产必需的冲压模具和电镀、热处理设备。
  高大的厂房响起机器的轰鸣,简陋的宿舍飘出愉快的歌声,常德纺机创业者们的辛勤劳作结出了果实———1966年12月25日,第一代常德纺机人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催生第一个产品1293K型摇架。
  这一天从此成为常德纺织机械厂的建厂日,勤劳勇敢的创业者们从此迈进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中国纺织报 陈庆山

1  
阅读数量(77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