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正文

2003年纺织市场综评:原料涨涨涨!企业难难难!

来源:2211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2003 年对于棉纺织行业来说,是经历磨难,接受考验,行程坎坷,成绩显著的一年,可谓:涨、涨、涨!未料行情涨幅大;难、难、难!回首征程坎坷多。
这一年第一季度的开局还是不错的,虽然原棉和涤短纤等纺织原料的价格出人意料的快速升涨,但纱、布销售的形势还是基本顺畅的,三月份纱线价格的涨幅基本能够跟升到位则印证了这一点。可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年初原料价格的意外升涨,竟然只是拉开了今年原料价格“暴涨”的“序幕”,纺织行业“供求失衡”的矛盾已经向我们发出了警报。
三月份的“伊战”,使第二季度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阻滞;紧接着就是防治“非典”力度的加大,又造成人流和物流的受阻,国内市场也随之交易清淡,行情下滑。六月份“非典”疫情缓解,进入“后非典时期”,市场交易才开始有所“蛰动”。因而第二季度是 2003 年纺织市场行情下滑的“熊市”时期。
第三季度的纺织市场基本是处于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后非典时期”。国内市场在夏、秋季节产品的支撑下,陆续起动。同时纺织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都在积极的寻求外单,以求激活外贸出口之“纲”,盘活国内、外纺织市场之“目”。第三季度适逢国内纺织市场由夏季产品向秋、冬季产品转折的“整理”时期,可是由于“非典”后遗症的影响和外贸出口订单不足的制约,传统的“七淡八活九旺”规律也不再灵验,直至九月份市场才有所“活动”。市场由“淡”转“活”的时间拉长,由“活”转“旺”的动力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特别是外贸出口订单不足),则是第三季度的主要特点。而九月中、下旬新棉延期上市造成的收棉秩序混乱和棉价“飞涨”,则使得纺织生产企业陷于了限产待棉、成本增加、经营困难的境地。当时,尚无人能够料到,这一局面正在孕育着更大的危机。
国庆节后继续“疯涨飙升”的棉花价格,打破了业界人士固有的思维定式——棉价并没有随着新棉的大量上市而趋于稳定,也没有因为下游成品市场的需求不足而停止升涨。据统计,仅十月份 328 级原棉价格就上涨了 3650 元 / 吨(企业购棉均价 下同),涨幅达 26.17 %。棉型化学纤维的价格也在棉价的拉动之下,紧跟着“疯涨”。在原料涨价的“重压”之下,纱线价格也只好置下游市场难以接受的现实于不顾,无奈的、机械的步步跟升、频频上调。唯有坯布价格难以立即提升,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本应是传统旺季的纺织市场,意外的出现了棉花、化纤、纱线、坯布相互之间的交易“卖难买难”、价格失衡的僵持局面。虽然十一月份棉花价格上涨的势头趋于平缓,但仍然维持着在高价位上盘整运行的态势。另外运输费用和电价的提高,频频停电的影响等,使得纺织生产企业原料等成本过高的压力也仍然无法缓解。第四季度纺织市场的特点,就是这种观望、徘徊、僵持、无序的市场氛围导致了市场交易的平淡疲软,同时也造成了棉纺织生产企业的纺纱厂断“棉”停产或限产,织造和针复制企业无法接单生产的被动局面。
供求失衡加人为的恶意“炒作”,是棉价无理“暴涨”并导致行情涨幅大的总根源,而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的不确定性,则必然是行程坎坷多、处处皆凶险。 2003 年棉纺织行业能取得工业增加值、利润、纱布产量、出口贸易额等各项经济指标都增长两位数以上的成绩,真是来之不易啊。
原料: 2003 年纺织生产的主要原料棉花、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的价格,总体上都是呈波浪型上涨的走势,且都有两个波峰。其中棉花和粘胶短纤的走势曲线基本相同, 328 级原棉的第一个波峰出现在 3 月中旬【 13850/ 元吨(企业购棉均价 下同)】,第二个波峰出现在 11 月中旬( 17900 元 / 吨);粘胶短纤的第一个波峰出现在 4 月中旬( 12300 元 / 吨),第二个波峰出现在 10 月下旬( 17500 元 / 吨);涤短纤的第一个波峰出现在 2 月中旬( 10800 元 / 吨),第二个波峰出现在 10 月下旬( 12600 元 / 吨)。(参见图一)

2003 年末的 328 级原棉价格比 2002 年末上涨了 5600 元 / 吨,上升幅度为 50.68 %,(参见表一) 9 月中、下旬棉价就开始上涨,国庆节后涨幅陡增, 328 级原棉十月份一个月就上涨了 3650 元 / 吨,上涨幅度为 26.17 %。正是棉价的“暴涨”,引发了棉纺织市场行情的“震荡”,也使棉纺织企业在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经受考验的同时,面临着重新“洗牌”的抉择。
2003 年粘胶短纤的价格上涨了 7050 元 / 吨,上涨幅度为 67.47 %,大于原棉的涨幅。(参见表一)由于棉短绒价格上升的拉动,以及棉纺织厂“以化代棉”而致粘胶短纤用量增加的拉动,使得粘胶短纤的价格一直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棉价同步起伏,成为原料涨价中最大的赢家。
2003 年末的涤纶短纤价格比 2002 年末上涨了 2150 元 / 吨,上涨幅度为 27.05 %,(参见表一)若以年度中 10 月下旬的最高价格 12600 元 / 吨与 2002 年末相比,则涤短纤的价格上涨了 4650 元 / 吨,上涨幅度为 58.4 %,基本与原棉和粘胶短纤价格的涨幅同步。涤短纤价格的升涨,除受棉花价格的拉动外,还受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后其聚酯切片价格的拉动影响。
2003 年企业采购纺织原料价格统计简表
表一 单位:元 / 吨(均价)

项 目

12/25/2002

03月19日

05月28日

09月17日

12月31日

升、降额

幅度(%)

328 级细绒棉

11050

13850

12250

13650

16650

5600

50.68

涤纶短纤

7950

9750

8550

9750

10100

2150

27.05

粘胶短纤

10450

11850

11225

13150

17500

7050

67.47

经济规律的核心就是需求决定价格,也即市场决定价格。可是在九月中、下旬新棉上市时棉花价格的“疯涨飙升”,却反其道而行之,独立特行、自管自顾的“暴涨”,全然不顾下游产品因需求不足而难以消化上涨后的原料价格的现实。这种扭曲的涨价行为,完全是人为的借资源供需失衡而恶意“炒作”的结果。“炒作”的后果就是收棉成本虚高难下,棉花价格失去了调整的弹性,处于欲罢不能的“高处不胜寒”的难堪境地,并造成整个产业交易链中“卖难买难”的困顿局面。整个第四季度的纺织市场就处于这种“卖难买难”的氛围之中,即棉花企业(商)手中前期高价收购的棉花难以卖出,而降价出售则要亏损;棉纺生产企业虽然急需棉花,但因难以消化高价棉花带来的高成本,则难以买进棉花,并被迫采取“以化代棉”的措施来降低生产成本;棉纺生产企业的纱线价格跟着棉价上升后,也难以为下游织造和针复制生产企业所接受,而降价出售则也要亏损,也是卖难买难;织造和针复制企业面对高价纱线,难以购买和接单生产,只好保本甚至微亏维持生产或干脆停产,这又给后期的纺织生产和市场运作造成了更大的困难。而更为严重的则是由于原料成本的增加,造成生产企业难以或不敢接受外单,使得第三季度末刚刚有所恢复的外贸出口业务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使得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削弱。
纱线: 2003 年的纱线价格,是在棉花等原料价格升涨的拉动之下,无奈的、机械的跟升上涨的走势,因而其轨迹也与原料价格一样,是呈波浪型上升,有两个波峰的曲线。这两个波峰一个在 4 月上旬,一个在 11 月上旬,基本与棉花价格的两个波峰同步。其中 11 月上旬的波峰比棉花价格的波峰提前了一旬,是因为当时棉纺生产企业在提价时对后市棉价心中无底,又不能天天提价,故而所提价格都留有“余地”所致。(参见图二)

在 10 月至 11 月中旬棉价“暴升飙涨”期间,纱线价格在棉花价格的拽拉之下,只能被动的仅考虑自身成本因素,机械的跟升上涨。当时纺纱生产企业的纱线报价二、三天就调整一次,有的企业干脆就不再报价了。纱线“惜售”,价格天天上涨。织造厂买不起,只好停产、限产,更别谈接订中、长期的外单了。老客户之间的交易价格都是以双方“友好”商谈的一次性价格成交,下次交易的价格再重新洽谈。其时的企业报价已经没有实际的市场意义,交易双方都处于无所适从的混乱、无序的状态。故而纱线的交易也就一直处于平缓、清淡的态势中。
2003 年纱线价格统计简表 表二 单位:元 / 吨(均价)

项 目

12/25/2002

04月16日

08月13日

11月05日

12月31日

升、降额

幅度(%)

OE C16 S D

13250

15350

14400

19100

18400

5150

38.87

P C21 S D

15350

18400

17600

21900

21350

6000

39.09

P C32 S D

17700

20250

19100

24800

23900

6200

35.03

P C40 S D

18300

21300

20500

26300

24750

6450

35.25

J C32 S D

20650

23250

22250

27450

27750

7100

34.39

J C40 S D

22300

25000

23500

28400

28250

5950

26.69

P T/C65/35 45 S D

16250

17400

16800

19750

19300

3050

18.77

J T/C65/35 45 S D

18150

19550

18900

22150

21100

2950

16.26

R30 S D

15000

17000

16600

22500

21500

6500

43.34

T/R32 S D

15650

17450

17350

18600

18400

2750

17.58

虽然纺纱企业在原料涨价的压力下,纱线价格“积极”跟升(第四季度表现的尤为明显),但由于下游需求不足,难以消化新涨的纱线价格,故而购纱积极性不高,只好以停产限产来应对。
这就造成纱线价格跟升步伐滞后,难以到位的结果。第一季度春节后的棉价上涨后,纱线到 3 月末就已经基本跟升到位,这是因为当时的市场运行尚属正常的缘故,而第四季度的纱线跟升步伐 则明显的滞后。从所统计的几个代表品种上看,不管是纯棉产品,还是混纺产品,价格跟升的幅度都大大的低于棉花等原料价格上涨的幅度。例如升幅较大的 OE C16 S D 、 P C21 S D 纯棉纱的升幅也只有 38.87 %、 39.09 %,远低于 328 级原棉 50.68 %的涨幅; R30 S D 人棉纱 43.34 %的涨幅也远低于粘胶 67.47 %的涨幅; P T/C65/35 45 S D 、 J T/C65/35 45 S D 涤棉混纺纱 18.77 %、 16.26 %的涨幅,也都远低于原棉和涤短纤按比例混合后的涨幅。(参见表一和表二)
坯布: 2003 年坯布价格的走势,也是两个波峰,波动上升的曲线轨迹,只不过比原料和纱线价格的走势曲线要平缓的多。这也是坯布价格跟升迟缓、涨幅滞后的市场行情的真是写照。(参见图三)

自第二季度受“非典”影响,步入“熊市”以后,坯布销售就一蹶不振,始终没有进入理想的销售旺季。第三季度在夏、秋季产品的支撑下,“元气”逐步恢复,季末即将进入秋、冬季节产品销售旺季的时候,又遭遇棉价“暴涨”所引发的市场“震荡”的打击,处于“欲上不能、欲下不忍”的困境。特别是在“非典”时期和棉价“暴涨”时期,外贸出口业务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非典”时期是几乎断绝了与外商的往来,老外单中止、流失,新外单则几乎没有;棉价“暴涨”时期,则是我们因国内原料价格过高和后期原料价格不确定,或难以接单,或不敢接单。虽然 9 月末、 10 月份和 11 月份国内市场上秋、冬季节的粗、厚服装面料如纯棉 21 S 纱卡、 40 S 府绸、 16 S 和 40 S 弹力纱卡和府绸、灯芯绒、拉绒布、 T/C 纱卡和府绸、纯棉或 T/C 帆布等品种,以及中细阔幅类家纺面料等应季产品在支撑着传统旺季的交易,但无论是交易量,还是经济效益,都难现往年的盛况。唯一的“热点”就是 11 ~ 12 月份,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为了在 2004 年 1 月 1 日前,能有更多的产品通过海关,以便最后再多享受 4 %的政策性出口退税额而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可其对国内市场的拉动效果却并不明显,难以改变坯布市场价格疲软、交易平淡的局面。需求不足、行情疲软导致坯布市场的传统淡季在 12 月份就提前来临。纺织市场在成本增加,销售不畅的疲软、平淡气氛中降下了 2003 年的帷幕。
2003 年坯布价格统计简表
表三 单位:元 / 米(均价)

项 目

12/25/2002

04月09日

08月20日

12月31日

升、降额

幅度(%)

PC40×40 133×72 47”

3.95

4.30

4.25

5.15

1.20

30.38

JC60×60 90×88 64”

5.65

6.03

5.35

6.40

0.75

13.28

PT/C45×45 110×76 47”

2.78

3.15

2.93

3.25

0.47

16.91

JT/C45×45 133×72 63”

4.95

5.40

5.20

5.65

0.70

14.15

C40×(40+40D)120×60 64”

5.75

6.30

5.70

6.60

0.85

14.79

需求不足,最终消费产品的市场价格涨上不去的现实,决定了坯布价格在棉价“暴涨”所引发的市场“震荡”中处于弱势,难以跟上原棉和纱线价格升涨步伐的现状。从所统计的几个代表品种看,坯布价格的升涨幅度都迟滞于原棉和纱线价格的升涨幅度。其中 P C40×40 133×72 47 ”的升幅最大,为 30.38 %,既低于 328 级原棉 50.68 %的升幅,也低于 C 40 S 单纱 35.25 %的升幅;另 J C60×60 90×88 64” 、 P T/C45×45 110×76 47” 、 J T/C45×45 133×72 63” 、 P C40 ×( 40+40D ) 120 × 60 64 ”的升涨幅度就更小了。(参见表三)
新年展望:经历了“伊战”、“非典”、棉价飙升暴涨的市场“震荡”、美国“特保”制裁等风风雨雨的 2003 年已经过去了。棉纺织企业历经坎坷,经受了前所未有的磨难和磨练,不同程度的增强了应对市场经济“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经验。
2003 年中由于棉价“暴涨”所引发的市场“震荡”,对用棉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而又明显的。其后果就是棉纺企业已有近三分之一处于停产或限产状态;牛仔布生产企业已有近一半的企业停产;国有企业亏损面扩大 40 %多,利润下降 50 %……这一切,预示着在新的 2004 年,棉纺织企业的重新“洗牌”已经不可避免。特别是 2004 年上半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棉纺织企业必须面对着诸如居高不下的棉价、电费和运输费用的增加、已经调低的政策性出口退税率、包括美国“特保”在内的种种贸易制裁的冲击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困扰等困难。
供需失衡、成本增加,卖难买难、运作不畅的纺织市场,只有靠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来调控,也就是靠“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来寻求新的供需平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充分的准备、有效地措施,内部做好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各项增强企业素质的工作;对外进一步做好拓宽外贸渠道,实现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以规避市场风险等各项扩大企业市场份额的工作,迎接新的挑战。
大浪淘尽,方显真金本色;千古风流,造就英雄豪气。祝愿棉纺织企业在 2004 年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1  
阅读数量(78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