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展会报道 >正文

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棉纺织大会后的几点思考

来源:1293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第三届中国国际棉纺织大会于11月3日~5日在贵阳召开,我们浙江有十多家企业领导参会。这次会议背景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快两年后召开,研究评估中国棉纺织行业生产、贸易、技术与市场等方面两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调整棉纺织业今后的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极为重要。大会的主题是:全面提升棉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围绕会议主题,中国纺织协会领导杜钰洲、杨东辉、高勇、徐文英、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等均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由于这次会议正是在当前国内棉花价格井喷式上涨,棉纺企业用棉告急,生产与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召开的,因此棉花供求问题成为这次会议与会国内外代表共同关注的焦点。美国棉花公司战略发展部专家、国际棉花协会中国及东南亚总裁、美国艾伦宝棉花(中国)公司副总等就国际棉花供求形势,市场销售状况、价格体系等作了演讲。到会议企业代表在棉花专题座谈会上也就棉花流通体制、棉花市场的正常秩序,棉花配额制度的改革、保障棉纺织行业的原料供应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总之这次会议,既分析了当前棉纺行业面临严峻形势,又回顾了近几年来棉纺行业快速发展后带来的利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很好思考?
一、棉花为什么井喷式上涨?棉纺企业应采取那些应对措施?
从今年9月份以来国内棉价走势一直呈上涨态势,以329棉为例,9月底价格已突破14000元/T,而到10月底上升到17700元/T,一个月棉花涨幅达26.4%,如以今年一季度棉价1.2万元/T计算,涨幅接近50%。随着国内棉花价格上涨国际棉价也节节攀升,到10月底国际棉价已超过75美分向80美分/磅迫近,也比年初上涨了38%。造成棉价暴涨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供求缺口较大,1-9月全国纱产量已达688万吨,预测今年产量在940-950万吨之间,以全国2/3用棉测算,全年用棉量需要在640万吨左右,缺口达150万吨,需要依赖进口来填补缺口。由于国内需大量进口棉花,促使国际棉价迅速上涨,目前因国内棉花资源紧缺,造成棉农惜售、部分棉花经营商囤积,而国家由于储备棉资源较少调控力度减弱,棉纺企业为维持正常生产在库存棉基本用尽后,急需补充新棉……,几个因素结合进一步加剧价格上扬。因此在这次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在发言中普遍认为:近期指望棉价回落是不现实的,由于资源不足,新棉收购成本上升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国内市场棉价将维持高位运行,至少在2004年3月底前国内棉花播种面积未见分晓前,棉价回落的可能性很少,甚至还有可能继续冲高到20000元/T以上,对此,棉纺企业应有充分思想准备。
棉价上涨影响波及整个纺织行业,棉纺厂应采取哪些对应措施,这次会议上大家发表各自见解,会议结束前杜钰洲会长指出:从现在起棉纺厂要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共度难关。他综合大家意见后提出:一是要扩大化纤的使用比例争取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使棉花使用比例下降到50%左右;二是要千方百计提高产品档次,压缩大路产品产量增加优质精梳纱、色纺纱、混纺纱等附值较高的纱线;三是采取轮流开机限产的方法来减少棉花使用量。总之,要通过结构调整把棉花缺口比例降下来。但与会代表认为加入WTO后,纱布进出口配额将逐步放开,建议国家提早放开棉花进口配额,取消少数单位垄断进口棉花权的做法,放手让企业自主到国际市场上去采购自己需要的纺织原料。
二、棉纺能力发展是否过快?投资是否过热?今后棉纺发展投资方向在哪里?
从近期棉花不正常上涨,引发对近几年棉纺能力快速增长的思考,从国家统计局数字分析,97-99年全国压锭940万锭后,纱锭数下降到3300万锭,但时隔三年200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纱锭数为4900万锭,三年内全国纱锭增加1600多万锭,纱的产量也从99年的562吨猛增到2002年的850万吨,三年中纱锭与纱产量的增幅分别为48.5%与51.24%,预计2003年全国纱产量将达到940-950万吨。到会代表分析:全国目前纱锭数远不止统计数的4900万锭,实际上已超过6000万锭,从会上各地反映的情况近期纱锭发展势头未减,今年与明年初纱锭仍有一定数量增加,有可能达到6500万锭以上比压锭后的99年纱锭数增长一倍。纱锭是否增长过快?投资是否过热?这也是贵阳会议与会代表议论的一个热龙去脉点。对此中国纺织协会产业部孙维滨副主任在发言中认为:近几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确处于快速增长态势,今年1-7月增幅同比超过100%,投资的重点棉纺占40%,化纤占60%,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对这几年纺织业快速增长定性为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全国六大行业投资过热的行业之一。对此说法孙主任认为要作具体分析。首先这几年各地在纺织业的投资是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驱动下进行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配额逐步取消、关税下降,出口增长,都看好纺织业,认为是最大赢家。故国有、民营企业都加大对纺织业的投入,其次,各地政府对发展纺织业也有浓厚的兴趣,把发展棉纺锭看成是本届政府的政绩,向城市化迈进,实现小康的重要举措;第三外商、台商、港商也看到中国大陆的巨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与廉价劳动力资源,采用独资、合资等方式在国内新办纺织企业,由于内需与外需诸多因素的拉动,使这几年棉纺业的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时期。孙主任认为从投资结构分析:这几年对棉纺业投资比计划经济年代有很大区别,一是投资主体多数是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国家通过国债投资棉纺业占的比例很少,民营资本是在看准市场需求及发展潜力后才肯出资投入,从这几年产销情况表明,虽纱布产量增长幅度较快,但产销率基本正常,除少数品种外,市场并未出现饱和的情况,说明国内外市场对纺织品需求在增加。如我们不发展让周边国家快速发展去占领市场,这对我国纺织大国是不利的。因此过去几年采用国家控制纱锭发展的措施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不可能收到应有效果的。二是这几年新建棉纺企业采用了大量先进装备,仅从国外引进的纺纱先进装备就化了35亿美金,这些先进装备的投入使用,既提高了我国纺纱业的装备水平,也有利产业升级,如这几年精梳纱、无结纱生产比例快速上升与质量档次的提高就是使用先进装备后的效果,因此笼统讲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是不确切的。总之,这几年棉纺业快速发展主流是健康的,但对快速发展中带来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当前主要有二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是生产能力发展过快,原料供给跟不上,如2003年度棉花收购量在600万吨以上供求矛盾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突出;二是在快速发展中有的地方跟风现象较多,出现兴办小棉纺业热,这些厂规模小、选用设备差、产品档次低、对市场冲击大。基于以上分析,今后棉纺业的发展要注重在"二个转移与二个提高"上下功夫,即从过去数量的扩展向质量、品种档次提高转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提高企业集体化,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不能再偏面追求数量的扩张道路,有的代表建议,今后发展纺纱能力规模要在3万锭以上,生产的品种质量,档次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达不到这两项标准的,有关部门要从调控手段上加以控制,以控制低水平棉纺厂的再度扩张。
三、国家对出口产品退税率的下调,棉纺企业应通过什么办法来弥补?
从明年起国家对纺织品出口产品退税率将作重大调整,即从原来征17%退17%税率,调整为征17%退13%,征与退的4%的差额要由企业来承担;棉花上涨、退税下调,这双刃剑使棉纺织行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这二大难题,棉纺企业如何应对?这也是这次会议上大家议论的一个热点。从长远看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自身积累少了(甚至无利或亏损)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负面影响。尽管退税政策出台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写专题报告给国务院领导,从纺织工业出口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与解决1800万人的就业等方面阐明纺织工业对社会的贡献,希望退税政策能逐步到位使对纺织工业的影响减少。但国家经综合考虑后还是作出调低出门退税的政策,这是因为目前面临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出口贸易进出口顺差过大及国家退税支出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不得不作出调低出口商品退税率的决定,以求得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既然出口产品退税下调已成定局,这就迫使我们棉纺织企业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减少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首先,要调整出口产品的报价体系,把出口退税的差额在产品出口价格上体现出来,以往出口产品报价也随着退税率的波动而上下波动,国外厂商也知道这一规律,我们要主动提出,以理服人。二是要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目前我国出口增长还未摆脱以量取胜局面,产品附加值较低,如2001年欧盟向美国出口服装折平方米均价高达12.37美元,日本为6.33美元而我国仅4.72美元,相差1-2倍。2002年我国进口各类服装面料46.47亿,用汇63.45亿美元,平均单价为1.37美元,其中从欧盟进口面料平均单价为每米4.6美元,从日本进口平均单价为3.62美元,从韩国进口为1.83美元。同期我国向欧美、日本和韩国出口面料平均单价分别为1.04、0.71、0.65美元。出口附加值差异悬殊,充分说明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潜力很大。三是要从提升产品档次与质量入手扩大内需,减少面料与纱线进口。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进口各类服装面料46.47亿米,纱线61.38万吨,面料进口主要是用于中高档出口服装,纱线进口中精梳纱31万吨占进口量的50%,主要是国内生产的精梳纱质量还不能满足高档针织用纱,优质高支高密织物与多纤混纺织物的需要;此外,进口纱线中作缝纫线用纱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国内服装业的发展和对面料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从提高纱的质量与档次入手,达到进口纱线的质量要求,可用于作出口高档面料质量要求取代进口,就可减少退税降低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四是要千方百计降低消耗减少用工,从降低加工成本中来弥补退税降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只要我们做扎实细致的工作,降耗减人的潜力还是可挖的。
四、面对当前行业严峻形势,浙江棉纺企业应采取哪些对策措施?
浙江棉纺业近三年来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据协会上半年初步统计,纱锭数已超过300万,并有转杯纺7.5万余头,与1999年相比分别增加1倍与2倍。今年1-9月棉纱总产量已达到42.5吨,如四季度生产正常运行,预计全年棉纱产量将突破50万吨以上,在55万吨左右。我省目前纱线结构中用棉与化纤比例约各占50%左右,但由于棉制品纱线中精梳纱与色纺纱较多,吨纱用棉量多,估算全年用棉量在30万吨左右,当前由于棉价上涨,对我省棉花资源紧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目前许多棉纺企业领导既为棉价不断上涨而担忧,又为工厂要维持生产而外出奔波采购棉花,据笔了解省内已出现一些棉纺厂由于断棉而限产和部分停产,棉价上涨还波及下游织造业,由于棉针品提价滞后,使部分织造企业无法接单续单、徘徊观望乃至停机。总之,我省棉纺织业当前正面临着棉价上涨、退税下降,出口受挫、"等米下锅"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这是摆在我省棉纺企业领导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只有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度过当前难关去迎接胜利的曙光。根据贵阳会议讨论的几个热点话题联系浙江棉纺业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与企业领导共同探讨:
一是要加大棉纺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优势特色产品的比重,消化由于棉花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要从提高浙江省纱线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入手,减少大类常规纱线生产,着力发展四大类特色产品。
(1)扩大用新型化纤为主体原料的新型纱线及具有功能性的复合纱线生产,以适应市场新型化纤面料需求增长的需要。鉴于目前缝纫用纱线进口占较大比重,而我省又是国内纯绦纶缝纫线主要生产基地,要从提高我省缝纫线质量与发展品种上入手扩大产量顶替进口,通过努力使我省纱线生产中化纤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减少对用棉的依赖。
(2)要进一步扩大精梳纱与各类色纺纱的生产。纯棉精梳纱要开发9.7tex以下(60S以上)纱线,减少生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适应高档针棉织产品的开发。色纺纱要增加高档次精梳彩色纱生产,同时要积极开发各种混纺比例的涤/棉色纺纱线扩大化纤在色纺纱中使用量。
(3)要充分利用我省引进全自动转杯纺机的优势在扩大生产中高档次转杯纺针织纱与机织纱同时,积极开发多纤混纺的新颖转杯纺纱线,由于转杯纺生产效率高,纱支越粗,吃棉越多,故要压缩粗支纱生产,着力开发中细纱转杯纱,减少对棉花的依存度。
二是要围绕棉纺业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在当前市场激烈竞争形势下,企业没有特色产品就不能取得效益,装备落后面貌不改造产品档次不提升,最终将被淘汰出局。鉴于目前我省棉纺业在企业规模与装备水平、产品档次上仍落后于国内江苏、山东、广东地等,可生产优质纱的先进装备只占30%左右,因此浙江棉纺织行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就发展,必须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但技术改造要根据企业产品定位与经济实力来进行,可以采取分层次、分步进行,要防止偏面求新求洋不切实际,使企业因改造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三是要对棉纺生产能力发展"适当降温"。鉴于过去几年内我省棉纺生产能力增长较快,取得积极效果是提高了装备现代化程度与棉纱自给的比例,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我省纺织业整体实力的提高,使我省棉纺织业跨入全国加工大省行列。但快速发展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宏观调控措施不力,部分地区棉纺加工能力发展中走的是低水平增量的路子,企业规模小、装备性能差、产品档次低,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和低价竞销,在当前棉价上涨的态势下,这些小棉纺企业,由于产品质次已到了难以生存境地,这种现状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加以改变,要从过去用行政控制纱锭发展改变为市场经济中采用优胜劣汰的手段来调控,用技术法规、市场准入手段对新建棉纺能力加以规范,新建棉纺企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3万锭以上),生产的品种质量档次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达不到这两项标准的,要从调控手段上加以控制,防止低水平小棉纺厂重复建设再现。
四是要加强管理,练内功走降耗减人增效之路。当前我省棉纺织业面临的形势确是处于几年来最严峻的时期,如何使我省棉纺织业在当前形势下,经营业绩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除了以上三方面工作要做外,企业内部必须从加强管理,苦练内功入手,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在管理上既要强化内部的财务、原材料、劳动力等各项基础管理,把各项财务费用支出与消耗定额降下来,又要搞活市场营销管理运用现代化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市场、原材料与产品变化信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应该承认同行之间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在单位原材料消耗、用工等方面是存在着差异的。如每万锭用工全省平均为202人,但用工省的企业只101人,用工多的企业超过300余人,百台无梭织机用工全省平均为168人,用省企业只120人,用工多的企业超过200人。其他如每吨纱用棉、用电等企业也存在一定差异,如何向管理先进企业学习,缩小与先进企业的差异,这就是潜力所在。总之,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入手,提高企业整体技能素质与产品开发应变能力,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
此外,回顾近十多年历史棉纺织工业一直受棉花资源波动的影响棉价时起时落,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被动,尤其是我省缺棉花资源省影响更甚,故建议我省棉纺企业要减少棉花波动对生产的影响,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采取各种形式在棉花产区建立棉花供应基地每年比较均衡的供应棉花。

1  
阅读数量(36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展会报道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