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展会报道 >正文

中国纺织机械发展综述

来源: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近几年来,中国纺织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就了名副其实的纺机制造大国。目前,纺机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转折时期,由过去数量的增加转向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提升,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更为中国从纺机大国向纺机强国的跨越,提供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去年,中国纺机产品销售达500亿元人民币,出口12亿美元,进口纺机设备30-35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的纺机消费市场之地位。

  其中,棉纺设备销售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特别是新型纺纱和精梳设备增长很快,染整和针织设备也有所增长。
纺机行业之所以依然延续了前两年快速增长的态势,主要是受中国纺织工业的高速发展所带动。

出口机遇多

  中国纺机的优势比较明显,比如门类齐全、品种多,能适应不同层面的市场需要。近几年来。国内纺机企业加快研制纺机新产品,使国产纺机在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其中,涤纶长丝、短纤维等合成纤维设备的技术水平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水准;双丝道高速弹力丝机、皮圈加捻式高速弹力丝机、自动络筒高速弹力丝机的最高机械速度均可达1200米/分,国产纺机对全球纺织业的影响力正在扩大。

  纺机出口高增长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原因: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等周边国家市场需求趋旺,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国外先进的纺机制造商在国内投资建厂,弥补了中国在针织、印染等技术方面的不足;国内市场销售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转向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服装机械发展迅速,质量快速提高,在亚洲和非洲发展国家中所占市场份额急速扩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以及越南等一些东盟国家成员,从中国进口的纺织服装机械大量增多。例如,斯里兰卡纺织服装协会将在上海设立专门机构,帮助该国进口商与中国纺织服装机械生产出口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扩大进口数量。

行业存在的问题

  与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不相称的是,国产纺织机械现状不容乐观。相比进口产品,国产纺织机械行业产品趋同化问题严重,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高档设备依赖进口

  中国纺织机械大多数只能适用于中低档和小型服装加工厂,尤其是织机、后整理机器以及针织设备等产品,工艺水平一直比较薄弱。以无梭织机为例,国产喷气织机的转速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左右,9成以上高端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去年中国棉纺企业投资增加的设备基本上是21世纪的最新产品,而且纺纱设备的进口也有所增长。

  中国纺机业在多年与外国纺机企业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国生产棉纺及涤纶聚酯类纺机设备有自己的优势,有些单机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针织类、印染类、无梭织机等类别的纺机,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10-15年的差距。

  中国乃至亚洲,是世界纺织工业的中心,纺织机械产业必将向中国转移。但由于纺机行业是高技术行业,中国纺机行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具备像中国纺织服装业所具有的优势,世界纺机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不会像纺织服装业那样快,中国在相当长时间还针对高档纺机设备保持较高的进口需求。

  今年就国内外市场而言,棉纺设备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

竞争形势将更为严峻

  伴随着2007年以后中国纺织产业发展速度的放缓,纺机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2007年以后中国纺机行业最大的挑战将是来自于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无论在化纤机械还是棉纺机械,由于新型控制技术的应用,纺机产品的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趋势正在逐渐加强,产品构成将有所变化,纺织机械技术先进,而产品技术落后的企业将很难再在纺机市场上立足。

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纺机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将进一步加大成本价格,对行业利润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更多国际纺机企业进驻中国市场也势必使得国有、民营、外资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为这些纺机企业的经营体系,包括成本管理等运作带来更大困难。

国产纺机技术进步将加快

  去年上半年,国家确定了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伟大战略。由于纺织行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产业,因此纺机制造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颇受关注。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已将“新型纺织机械”作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十六个项目之一予以支持;国家科技部将纺织机械行业列为“十一五”重点支持的行业;2006年8月下旬,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正式发布了《纺织机械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性意见》。目前,中国纺机制造业以“十一五”规划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契机,正进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资本多元化、经营多样化的发展新阶段。

  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将以大容量、连续化、高性能、多功能、成套性为牲的化纤机械、以数字化单机、车间级自动化和车间、企业信息化系统工程为标志的数字化纺织机械,以安全、节能、环保型为标志的绿色纺织机械为重点,通过大容量化纤机械、数字化纺织机械和绿色纺织机械产品的实施,推进纺织机械制造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推进纺织机械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提高,推进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提高,推进行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纺织机械制造业还将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将提高到3%左右,重点企业提高到5%左右;逐年提高企业自主研发成果和专利数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轮训科技人员,提高技能型人才比例;努力建设各种类型研发、工程试验中心和基地,加快纺织机械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创建。

  现代纺织业的特征是产品品质的精细化、差别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这些特征相应地要求现代纺织装备应具备高效化、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的特点。纺织产业的发展是装备制造业新技术革命的原动力。当前,纺织机械正处在技术大突破的前夜,许多新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将为纺织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自动化和工序间的连续化将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和减少用工数量,提高纺织企业的效率;新型控制技术的应用,将在幅度提高纺织机械的数字化,使纺织机械的操作更加方便,重演性更好;纺织工业的信息化和纺机数字化将全面提升纺织企业的水平。所有这一切,为纺织制造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到2010年,纺织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将由而2005年的25%提高到50%;纺机产品的出口额将占到同期产值的三成以上;纺织机械工业装备全行业数控化率将达到一成以上,其中骨干重点企业将达到15-20%。

  预计到2010年,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为国内纺织企业提供的主要技术装备中,将有三分之一以上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化纤、其中化纤、棉纺和非织造布设备还将达到一半以上,源于自主开发的产品也将占一半以上。纺织机械工业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装配精度,按照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标准,使中国纺织机械工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

系列化

  在发展纺织机械和专用基础件的系列产品中,搞好产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纺织机械和专用基础件必须随着纺织品的变化而改进和提高,形成不同系列的产品来适应其变化。

  纺机产品应当按照纺织工艺不同要求的流程排列、设备组成、适应不同纤维工艺的加工要求形成系列产品。比如,纱线络筒可以发展成为络筒的系列产品;织造机械的幅宽规格根据适织织物品种来配置,形成系列产品;编织鞋带的纬编机也可以发展成为系列绳索编制设备。

  再比如,圆网、平网印花机的传动结构应适用于各种幅宽织物和多种厚薄织物的要求;烘燥设备根据热源的不同可以发展蒸汽、油、电和燃气等系列产品;织物预缩机可根据多种织物品种的预缩工序发展系列产品。此外,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如纺纱用的锭子、钢领、摇架、皮辊、织机的钢片综、停经片等,同样也可以发展成为系列产品。

集约化

  中国纺机业向集约型生产发展是方向,体现在产品的技术含量、技术水平和企业的效益。实现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有一个前提,品种要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批量。

  今年以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为主的行业结构调整速度将加快,大型企业将逐步形成由国有、民营、外资主导的若干企业集团,具有专业特色的、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仍然是行业的主体,尤其是一批具有专特精产品特色的生产纺机专件、器材、配套件的小巨人型企业将涌现。

专业化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以装备制造业振兴为契机,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鼓励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在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若干个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链。”这为纺织器材行业指明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棉纱线进口大幅上扬

  由于国际市场上棉纱线竞争力强于化纤纱线,中国纺织企业因而加大了棉纱线的使用比例。去年中国共进口纱线45亿美元,同比增长7.4%,其中棉纱线进口20亿美元,增长18个百分点;化纤纱线进口仅20.9亿美元,下跌了0.11个百分点。

  中国棉纱线的前五大进口市场依次为巴基斯坦、台湾省、印度、印尼和香港特区,合计占进口总额近50%。除从印度尼西亚的棉纱线进口下降17%外,从其余四大市场的进口均实现增长,同比增幅依次分别为30%、18%、14%和13.94%。

  而化纤纱线的主要来源为台湾省、韩国、日本、美国和印尼。去年中国自印尼进口的化纤纱线增长较快,增幅达21%,金额0.55亿美元;但自韩国进口的化纤纱线大幅度下降,跌幅达18%,进口金额2.54亿美元。

  台湾省是中国大陆化纤纱线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占进口总额38%,进口金额7.89亿美元,但增长幅度偏低,仅为0.23%。

棉纺利润微薄

  中国棉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棉纺织业总销售收入、利润、出口连年增长,但约64%的棉纺织企业利润率在3%以下,利润率高于6%的仅占企业总数的11.5%。

  今后几年,棉花缺口仍然存在,加之原材料、水、电、煤、运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外部条件的变化,棉纺织业面临的环境日益严峻。

  首先,原料结构方面,去年棉纺织行业原料仍是以纯棉为主,涤纶为辅,新型纺织原料用量不大;“三无一精”比重增长幅度仍大大低于产量增幅;中低档大路产品仍充斥国内及出口市场。

  因此,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和使用化学纤维、麻纤维、竹纤维、莫代尔、各类高湿模量纤维、天丝、蛋白纤维以及各类功能化纤维,开发多种纤维混纺交织产品,提高非棉纤维和各类差别化纤维的使用比例。

  同时也鼓励企业生产高档、高附加值纯棉产品,提高每吨棉纤维的创汇和利润率。去年,行业内10家企业的高支高密坯布和5户彩棉纱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这10家企业是山东鲁泰、安徽华茂、3542纺织集团、淄博银仕来、山东泰丰、山东德棉集团、江苏大生集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山东东营天信、吉林白城纺织等。

广东棉纺投资增幅将继续下滑

  广东省纺织协会副会长黄叶佳在2007年广东省棉纺、织造、针织行业大会上指出,今年广东省棉纺企业将继续面临纺织品服装出口受欧美等国制约、原材料价格高企、人民币继续升值、纺织品出口退税不断下调、“绿色壁垒”及“技术壁垒”等因素影响,棉纺生产投资增幅进一步下降,纱线生产增长幅度放慢,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有所降低。

  然而,此种现状却有利于广东省棉纺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挖潜增效;有利于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品牌战略。

  目前,广东省针织业生产能力居中国第一,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针织品生产基地,年针织用纱达80万吨;牛仔布生产能力居中国第一,织造年用纱量达到50万吨,全省合计年用纱130万吨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现有棉纺环锭约160万锭,气流纺纱6万装潢。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各种纱35万吨,同比减少5%,本省生产的棉纱远远满足不了织造、针织行业的需要。

浙江纺机及零件出口倍增

  宁波海关综合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浙江省纺织机械及零件出口额达6148万美元,同比增长1.3倍。
前两月,浙江省纺织出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额达6026万美元,增长1.3倍,占出口总额的98%。

  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出口主力,出口额分别为3632万美元和1250万美元,分别增长1.6倍和99.5%,两者合计占出口总额的79.4%。

  浙江省纺织机械及零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是印度,1-2月对其出口3357万美元,增长2.7倍,占出口总额的54.6%。

今年中国纺织业有望增长15%

  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纺织行业2006年运行分析及2007年趋势预测》指出,2007年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环境总体上是有利的,中国纺织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2007年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出口增幅将超过15%。

  报告指出,今年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比较有利。近年来,纺织行业通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了优化,企业适应激烈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

  但是,也存在一些影响纺织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如人民币继续升值;下调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将在2007年有所显现;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稳定贸易环境给主要竞争对手提供了发展机会,使中国出口增长面临严峻考验;资源环境约束,如国内棉花短缺、能源供应不平衡以及劳动力供应不足等资源、环境约束等。

  去年中国纺织行业发展总体保持增长。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外贸出口增幅不减;棉花价格变动比较平稳。同时,化纤产品产销两旺,经济效益显著回升;对欧美出口大幅回落,对非设限地区出口增长迅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南通建亚洲最大无纺布生产基地

  东丽高新聚化(南通)有限公司于3月初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这是南通开发区今年首个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

  东丽高新聚化(南通)公司于去年11月成立,由韩国东丽世韩株式会社、日本东丽株式会社、东丽(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三方投资,总投资近5000万美元,占地面积约9.6万平方米。

  南通公司主要生产聚丙烯纺粘复合无纺布,致力于尖端技术领域及产品开发的投资,预计于今年7月竣工,年底投产,未来将打造成亚洲最大的无纺布基地。

中国车用纺织品需求急升

  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中国汽车用纺织品销售量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中国交通部相关规划显示,到2010年,中国车用纺织品的需求量将达到26.73万吨。

  在汽车制造业中,纺织品主要用于地垫、内饰、车顶衬底、汽车过滤器、地毯、座椅等。去年中国对汽车用非织造布、汽车用地毯和汽车座椅用纺织品的需求量分别达到6250万、1200万和130万平方米,而汽车用帘子布需求量达到14万吨。

  由于国内生产的汽车用纺织品不能满足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例如国内汽车用非织造布、地毯和座椅用纺织品的供应量分别只能满足国内需求总量的50%、10%和30%左右,而国内帘子布总产量仅8万吨左右,中国每年需进口汽车用纺织品40亿美元。

美国削减韩国纺织品61%关税

  美国贸易代表(USTR)办公室宣布,美国与韩国于4月1日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

  根据该协定,美国随即将削减韩国纺织品及成衣61%的出口关税,但不包括韩国主要出口纺织品类别,如受“自纱线开始”的原产地规定约束的亚麻制品、化纤、男士衬衫和女士夹克,此类产品必须使用美国或韩国的纱线。

  此外,美韩国两国也将加强对从中国及东南亚出口后经韩国转口到美国的纺织品的检查和组击力度。

AATCC:UV校准使纺织品测试更精确

  美国纺织化学师与印染师协会(AATCC)推出了一种新的紫外线(UV)校准计划,该计划旨在提高纺织行业内电子数据通讯的质量。

  该计划采用白色、荧光增白的织物作为校准标准。纺织品所使用的荧光增白剂与塑料或其他非纺织材料的UV吸收性能不同。为使纺织品测量系统中达成仪器之间的一致,关键是用一种纺织材料作为原始UV能源校准参照标准,而不是用通常与分光光度计一起提供的白瓷片。

  UV校准计划有助于测量纺织材料所用分光光度计的光源中UV量的精确调整,而不受仪器几何形状和调整仪器UV能源量所使用方法的限制。荧光增白纺织品分光光度计UV能源校准步骤包括在UV校准计划内,并将收录在2008年版《AATCC技术手册》。
AATCC对估测步骤进行了下列描述:利用纺织UV校准标准对分光光度计光源中的UV量进行仪器之间校准,以测量经荧光增白剂增白的白色或浅色及中等色调纺织品;通过调节分光光度计光源的UV能源量,直至使其符合TUVCS的CIE白度指数,从而使分光光度计光源的UV能源量标准化。

从化纺粘无纺布年产能达2万吨

  目前广东从化拥有无纺布厂35家以上,涉及纺粘、针刺、热轧、喷胶棉等领条生产线,生产能力超过2万吨。

  从化无纺布工业有良好的产业先机和基础。1986年从化从德国引进了中国第一条纺粘法生产线。近几年来,随着从化市政府工业兴市战略的实施,以及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和良好投资环境的吸引,从化逐步形成以制品加工带动以纺粘无纺布为主的卷材生产发展之路。

  从化已涌现出多家骨干企业,如广州荣盛、荣力、金浪星、协蕊,俊麒等公司,其中金浪星、荣盛、俊麒等都具有纺粘无纺布生产与制品加工的能力。

亚洲外各地区纱线生产衰减

  国际纺织工业联盟(Itmf)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连续三年达到最高水平后,全球纱线生产从2006年第3季度起开始出现衰减现象。

  与2006年第2季度的最高生产记录相比,2006年第3季度全球纱线生产减少了1%,仅亚洲的生产增长了2%。其余地区均减少:欧洲减少6.9%;北美减少8.4%;南美减少4.9%。

  与2005年3季度相比,2006年3季度便于纱线生产只增长了0.8%。其中,亚洲增长5.6%;南美增长4.8%;欧洲增长0.7%;北美则明显下降了16.6%。

  面料生产方面,与2005年3季度相比,2006年3季度全球面料生产减少3.2%。其中北美减少8.1%;欧洲减少7.7%;南美减少1.3%;亚洲减少0.9%。

  按2006年全年基数计算,全球布料生产减少4.8%,最明显的是北美地区的减少33.1%;欧洲减少的比例相对较小,减少了3.5%;南美减少了3.5%;亚洲则增长了1.9%。

  Itmf还指出,2006年第3季度,全球各地的纱线存货量持续增长,只有欧盟减少6%(与12个月前相比)。

  至于面料的存货量,按全年基数计算,亚洲增长最快,增长32%;而北美明显减少,减少16.4%;欧洲减少8.1%。如果仅仅与2005年3季度相比,2006年3季度全球面料存货量减少0.5%,而3年前一直是有规律地增长。2006年3季度,亚洲面料存货量减少0.6%,而欧洲减少2.1%。

  最后Itmf指出,与2005年3季度相比,2006年3季度欧盟对纱线的订货量减少1.7%,12个月总计量减少1.3%;而面料则相反,欧盟对面料的订货量全年增长1.9%。

印度成为中国缝机最大出口地

  去年印度成为中国最大的缝制机械出口目的国,其中对印度整机出口量为22万余台,零件出口量达153万余公斤;出口创汇2亿美元,占全行业出口创汇总额的15%。

  在各类纺机中,去年对印度出口绣花机达1.7万余台,同比增长63%,出口创汇1.57%亿美元,同比增长37%,占出口创汇总额的78.5%。据预测,未来印度对绣花机仍将有较大的需求量。

  随着欧美订单转移等因素带来的印度纺织服装行业快速发展,中国缝制机械企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由于中国产品质优价廉及交货时间相对较短等原因,中国缝制设备在印度销售良好,目前,1/3的印度服装机械自中国进口。
据印度服装协会预测,2006-2010年,印度服装产业在缝制机械引进方面将保持年增长23%的投资幅度。

1  
阅读数量(25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展会报道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