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纺机新闻 >正文

我国纺织工业“十五”规划(2)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三)科技进步的趋势和影响 
  目前世界纺织科技发展的趋势:一是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的不断涌现。第三、第四代合成纤维和新型纤维素纤维以优异的性能,弥补了天然纤维的局限和不足,并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出了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的特种纤维以及具有多功能的差别化纤维和技术性纺织品,进一步拓展了纺织品应用领域。二是纺织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创新。目前“无锭纺纱、无梭织布、无水印花、无纺织布、无人工厂”等新技术已经逐步变成现实。三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依托形成的快速反应系统,使传统纺织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集中体现在快速反应生产经营机制(QR)方面,使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和设计、制造、销售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营销体系。
  从80年代开始,工业发达国家借助其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优势,加大对纺织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并积极推进产业化,以此改造传统纺织工业,进而在原材料、技术、装备、产品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继续确立了技术、品牌、营销方面的优势。科技进步一方面为纺织工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使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纺织技术上的差距。
  (四)国内市场环境 
  “十五”期间,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但消费总量有所增长,特别是农村纺织品市场和产业用纺织品领域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消费层次进一步多元化,消费领域进一步扩大。
  1.人口增长因素。目前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仅为6.6千克左右,低于世界7.5千克的平均水平。到2005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可达到7.4千克左右。“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00万人,新增人口消费按人均7.4千克计,五年将净增纤维消费量45万吨。 
  2.消费结构的变化。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人们消费选择性更强。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消费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吃和穿的比重将下降,住和行的比重将上升。而衣着类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将逐渐下降,但实际支出额仍是增长的。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城市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舒适化、高档化(品牌化)和时尚化。
  3.农村纺织品市场。目前,由于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消费仍大大滞后于城市消费,农村的纺织品服装消费水平仍然不高。“十五”期间,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4000万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纺织品服装消费在农村有着巨大的潜力。农村衣着消费仍以物美价廉的纺织品为主,特别是在化纤纺织品上,要开发出更适应农村消费需要的产品。 
  4.纺织品应用领域的变化。我国纺织品在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三大领域纤维消费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的纤维消费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异,衣着用比重偏大,产业用、装饰用比重较低。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农业、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对产业用纺织品需求的增加,特别是纺织新技术的运用和新材料的开发,将进一步拓展纺织品的应用领域。“十五”期间,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消费潜力很大,将出现市场扩张的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纺织工业作为出口创汇主要产业的特征不会改变,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有近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作依托,现占有13%左右的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已形成完整的工业加工体系,拥有较丰富的原料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仍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十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人民纤维消费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提高纺织品服装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改组、结构调整的力度,全面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二)目标 
  1.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为6.5%,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678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4300亿元。
  2.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由2000年的1210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1425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由6.6千克提高到7.4千克。
  3.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由2000年的520亿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700_750亿美元。
  4.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由2000年的67%、20%、13%调整到2005年的64%、21%、15%。
  5.劳动生产率:200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5万元,比2000年提高40%。
  6.科技进步贡献率:2005年达到50%以上。 
  7.节能降耗:每万元产值能耗2005年比2000年降低15%。
  8.节水:2005年纺织印染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30%左右,印染行业百米耗水量由3.6吨降到3.0吨左右。
  四、发展和调整的重点 
  (一)技术和产品结构调整 
  “十五”期间,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对纺织业继续实施淘汰落后、改组改造的政策,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
  棉纺织:在巩固压锭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是更新改造1000万锭的生产能力,以及配套进行织机的改造,提高清梳联、精梳机、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达到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无梭布的比重达到40%。 
  毛纺织:继续压缩淘汰落后毛纺锭,并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实现工艺、设备的电子化、系列化、连续化,达到高速、高效生产。积极采用赛罗纺、双组份、包缠纺等新型纺纱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重点是提高毛纺面料的整体水平,开发高支纱、轻薄型产品,使高档面料比重达到70%,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
  麻纺织:优化现有麻纺织加工能力,加快麻纺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重点开发苎麻生物脱胶、梳纺和牵切纺工艺技术设备以及麻纺织品印染后整理技术,解决细纱条干均匀度、色牢度、鲜艳度,改善穿着舒适性,扩大麻制品在服装和家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
  丝绸业:在淘汰落后缫丝、绢纺、丝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重点是发展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含丝复合纤维,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开发高档真丝产品,提高防缩、防皱等后整理水平,开发蚕丝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交并产品,开发化纤仿真产品。充分体现丝绸产品柔软、飘逸、舒适、华丽的特征,全面提高丝绸面料档次。
  针织业:继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新型针织大圆机的拥有率,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开发新型原料和环保型纤维在针织品上的应用,开发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面料等,扩大针织品出口。
  对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继续实施调整和发展提高的政策,提高其产品的开发能力和集约化程度,使之成为纺织工业主要的增长点。
  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针对目前化纤企业的结构、分布、规模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主要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扩建,形成技术创新机制,开发品种,提高质量。2005年化纤差别化率达到40%,年产10万吨以上企业的生产能力占化纤行业总能力的60%左右,建成若干个大型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形成从原料到抽丝到纺织后加工垂直整合的加工体系,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化纤原料要重点发展精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内酰胺、丙烯腈等,要加快对现有装置的改造和扩建。聚酯的发展要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大中型聚酯企业,采用国内成熟的技术和日产400吨以上的装置进行改造和扩建,以降低现有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合成纤维要积极开发品种,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重点开发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复合型纤维。重点抓好以涤纶长丝为主体的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细旦、混纤特色长丝的开发生产与应用,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仿真丝、仿羊毛等高档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突出抓好抗静电、高吸湿、抗起毛起球、阻燃等纤维、织物的新产品开发,同时进一步抓好化纤在装饰、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开发PAN碳纤维及其原丝、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丙烯/聚醚酯复合纤维、熔融法聚氨酯弹性纤维、聚乳酸纤维、水溶性PVA纤维、海岛型纤维、皮芯型纤维等。
  粘胶纤维要控制污染、不布新点,重点是开发品种,提高质量。积极研究开发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纺丝技术,加快推进粘胶纤维环保技术的应用,落实"粘胶三废处理"和"浆粕黑液治理"等环保措施。
  产业用纺织品:根据我国相关产业对纺织品的需求,要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蓬盖类材料、栽培基材、土工织物、医疗卫生保健材料、工业用材料、建筑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骨架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
  纺织机械:要根据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结合36项关键制造技术的攻关,做好化纤、纺纱、织造、针织和染整五个方面40项重点纺机产品的开发研制。开发研制大容量、短流程、连续化的聚酯装置和涤纶、腈纶、氨纶、粘胶成套设备;研制新一代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组、细络联合机和新型纺纱设备;提高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发展系列产品,并做好相应的配套装置;开发研制新一代电子提花圆纬机、经编机和电脑横机;开发新一代印染前处理、染色、印花和织物的后处理设备。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面料为突破口,加大改造力度,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丰富繁荣市场,扩大出口。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使工艺、技术、设备和染化料、助剂配套发展,形成纺、织、染、服装一条龙开发。重点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染整技术、多种纤维混纺和复合纤维染整技术、生物酶整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激光制网、无制版染整印花技术,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生态、环保产品,使高档面料的比重达到60%,满足服装加工和出口的需求。
  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中国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1  
阅读数量(18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纺机新闻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