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纺机新闻 >正文

河南纺织业“后配额”变革之惑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2004年12月7日,郑州市豫纺大厦。正是寒冬时节,但窗外的冷风丝毫不能阻止室内人们的热情。近30家河南纺织企业代表聚集一堂,在“2005年纺织发展趋势研讨会”这样一个粗线条但不失严肃的命题下畅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家应该好好交流一下。”一位与会代表说。而他所特指的背景就是,2005年1月1日开始取消纺织品配额制度。
  配额制度的取消,意味着价廉物美的纺织品可以自由进入任何国家,国际纺织资源将得以更加有序地进行市场化配置,一个更加公平、自由的贸易竞争时代就要到来。纺织界将目前的这段时间称为全球纺织服装业的“后配额时代”。
  对于苦盼多年的中国纺织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特大的利好。然而很快就有另一种声音传出:配额取消后,更加严厉和复杂的贸易壁垒就会应运而生,国际国内竞争也将更加残酷。
  是机会还是挑战?究竟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中国纺织企业面前的一个新的困惑。
  值得欣慰的是,河南的纺织企业选择了对话,他们通过“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这个民间组织坐到了一起。这些企业精英显然希望通过这种更为开放化的民间突围的方式来化解眼前的困境。
  这无疑是一个好兆头。有人甚至因此提到了河南纺织业的复兴。“河南纺织企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创新观念。”河南省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李书勤告诉记者。
  【郑州】河南纺织业标本的辉煌与衰落
  复兴意味着曾经的辉煌。事实上,河南一直是全国重要的纺织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纺织大剩
  “河南纺织工业的鼎盛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郑州。”郑州鸿润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向东告诉记者。
  在郭向东的记忆中,1979年从部队转业被安排到郑州国棉三厂时,他特别兴奋。当时郑州人都以到棉纺厂上班为荣。
  郑州进行大规模的纺织工业建设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国家在郑州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成了国棉一、三、四、五、六厂5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及与之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纺织器材厂等企业,另外还有4所纺织院校。整个纺织工业区方圆6平方公里,驻有10万纺织产业大军,再加上年产能为50万锭、1.5万台布机的郑州二棉,郑州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50年来,郑州纺织工业共为国家积累资金7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当时投资的31倍。形势最好的1981年,郑州市纺织系统实现的利润高达1.78亿元。
  “那时,棉纺厂这一带是郑州最繁华的地方。”郭向东说。而民间也有传言说,郑州市政府之所以建在郑州城区的西部,也是为了邻近几大棉纺厂而便于管理。
  “郑州纺织业走向低谷是从1992年开始的。成本上升,买不到棉花,销路也打不开。”郭向东如是说。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开始逐渐形成,郑州纺织工业也由此陷入了改革滞后、机制不活、资金短缺、设备陈旧、技改缓慢、产品单一、包袱沉重、债务增多的困境之中。
  “我来郑州15年了,1991年时生意最好,一天就能净赚二三百块钱,现在一个月才能赚到这么多。”游荡在郑州国棉五厂附近收废品的老孙告诉记者。说完老孙还抱怨自己一番。当时只看到形势好,赚了钱乱花,结果今天他还在靠这个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也从郑州这几个棉纺厂的工人口中听到了同样的抱怨。
  【后配额前夜】基因的省域化转移
  不可否认,作为标本,曾经辉煌的郑州纺织工业已经逐渐衰落。但河南纺织工业却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而在发展纺织工业方面,河南具备相当明显的优势。
  河南纺织高专教授、博士段文平认为,在纺织工业上,河南首先具有原料优势,河南是我国第二大产棉区,还是全国重要的麻类、蚕丝、羊毛生产基地,化纤原料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其次具有劳动资源优势。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有近1亿人,劳动力资源丰富。第三则是产业体系优势。纺织业是河南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有着较好的基矗
  这些正是河南纺织工业一度辉煌的纺织财富基因。
  随着郑州纺织业的衰落,这些基因正不断被转嫁至河南的其他市地。今天的河南仍然是全国的重要纺织生产基地,在新乡、南阳、安阳、周口等越来越多的地方,纺织工业正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了纺织机械、纤维、纺纱织造、印染、服装以及其他最终制成品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这些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思路新,没负担,发展快。”李书勤说。
  民营资本在商业嗅觉与行动方面似乎应该具备天生的优势。但在取消配额这样的大背景面前,国有企业与民营资本显得同样积极。
  “取消配额的说法3年前已经存在。大家对这事一直都很积极。”郑州四棉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副总经理赵思健告诉记者。
  据赵思健介绍,3年来,中国纺织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由原来的每年3000万锭增加到如今的每年7000万锭,整体规模越来越大。而就郑州四棉来说,他们是思想上有准备,但实际有困难。作为一家老国有企业,郑州四棉如今设备陈旧,企业包袱沉重。“能够保本经营,就算不错了。”赵思健如是说。
  同样是国有企业,洛阳白马集团的运营情况则显得很不错。11月8日,投资1.8亿元的5万纱锭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年产高档精梳棉纱6500吨的生产能力,解决了洛阳白马集团的“粮草不足”问题。
  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反应也较为敏锐。自去年以来,他们先后投资6800万元,引进德国气流纺6台,全部于今年5月份建成投产。新野纺织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气流纺生产基地。
  “今年我们在企业内部扩建方面步子较大。去年6月18日,购进土地2600亩建设新厂区,一期工程生产能力是5000吨,今年9月份已具备投产条件,但因行业内部检查等因素制约,推迟至明年3月份开车投产。”新乡白鹭集团办公室主任耿玉红说。
  据耿玉红介绍,新乡白鹭集团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从诚信入手。由点到面,全面推进现代管理系统。而从今年上半年起,他们已经在进行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体系等多种国际认证。同时,他们还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不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持续进行品牌建设。
  毫无疑问,河南的纺织企业已经或正在为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做准备,虽然很多企业认为取消配额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大。
  双刃剑的双重机会
  “对河南纺织业来说,应该是积极的影响。”李书勤告诉记者。
  来自世界银行的测算似乎印证了李书勤的这种看法:配额放开后,中国纺织品的市场份额将由2002年的17%扩展到45%。世界银行甚至更为乐观地宣称,对于中国纺织业来说,配额终结意味着掘金时刻的到来。
  但李书勤也坦言,眼前的事实并不容乐观。配额取消后,相关国家绝不会轻易拱手让出市场,中国纺织业必然会遭遇更多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不仅如此,中国纺织业很可能将是“腹背受敌”。
  今年3月,土耳其、墨西哥和美国等国的纺织品行业组织签署《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世贸组织接受他们的提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继续实行配额管理,直到2007年底。先后有52个国家的90多个组织在这份宣言上签字以表示支持。这些针对中国纺织品的,不仅有发达国家成员,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成员。
  有关专家认为,配额取消后,除了贸易主义保护,中国纺织业还至少面临两方面的困境:一是原材料的制约。我国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但原料发展滞后,化纤和棉花需大量进口,对国际原料市场依存度较大,而国内棉价的大起大落使纺织业也起伏较大。二是核心竞争力不足。我国纺织业工艺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不适应国际市场短周期、小批量、多品种的变化趋势。
  “在内因方面,河南的纺织产品层次较低,这不符合发达国家在环保等方面的标准。而在劳工权益方面,发达国家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认证,目前河南的企业还不能达到甚至没有意识到。”段文平说。
  郭向东则认为,取消配额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怎么来用好它。而仅就河南纺织企业来说,某种意义上还要与国内江浙、山东、广东等地纺织企业竞争。而在这方面,河南也只是在棉纺、化纤等粗加工方面有优势。
  虽然如此,郭向东仍然认为取消配额是河南纺织业的一个机会。河南可以与国内其他省市的纺织业一致对外,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而在这种合作中,河南纺织工业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因变革而复兴。
  【突围口】李秀明的迁城梦想
  “河南纺织业错过了很多次发展机遇,这次再也不能错过了。”《中国纺织报》河南记者站站长李秀明说。
  复兴与突围需要方法的支撑。
  对此,段文平认为,河南纺织工业应将自身的优势不断扩大,将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段文平为河南纺织工业的崛起构建的具体思路为:构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行业协会发挥服务、自律、协调、管理作用;行业会员单位(企业)成为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基本格局。
  赵思健说:“河南纺织业深度不够,多为粗加工,缺乏服装业的支撑。必须要提高技术含量,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这种观点赢得了李书勤等人的赞同。考虑到后配额时代,河南纺织企业将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李书勤还提到了企业改制——“纺织企业一改制就会出大效果。”事实上,这一点已经在新乡、南阳等地的纺织企业中得以实现。这些企业正呈现一种集约扩散、百花齐放的态势向全国以及国际市场展示自己的实力与魅力。
  与更大范围的河南纺织工业相比,李秀明似乎更乐意谈论郑州,谈论他的“举城搬迁、重塑纺织城”的宏伟计划。
  2003年,李秀明曾就郑州纺织业的发展写出一篇深入性的调研报告——《探析郑州纺织工业再生之路》。据说,此文得到河南省省长李成玉的亲自批示。
  在李秀明的规划中,整个策略可以归纳为“五步走活一局棋”:
  第一步,宝地生金。将郑州骨干纺织企业搬迁至郑州市郊或其他棉区,将原有厂址土地的使用权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
  第二步,重新整合。按照专业化分工,重新整合棉纺、织布、印染、针织、服装等5大行业,以产品为纽带,形成新的纺织产业链条。同时,购置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以提高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调整产品结构及提高竞争能力。
  第三步,互惠双赢。新建的纺织城可以采用招商引资的形式进入新区,土地征购、厂房建造由当地负责,其投资可作为股金入股,并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新的纺织城还具有棉花资源丰富及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使生产成本能够降下来。
  第四步,职工至上。在搬迁中应遵循“老年职工安排好,中青年职工随厂走”的原则。
  第五步,建好新城。专门成立新建纺织城规划设计施工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具体实施,建设好新的纺织工业园区。
  为了这五步棋,李秀明不知摆出多少棋局,仍然没能解开。“搬出城区是一种趋势。”李秀明如是说。他的策略也得到了很多民间人士的支持,有人甚至断言这是郑州纺织工业复兴的最好出路。但从目前看来,李秀明仍然没看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动静。
  李秀明曾努力让自己淡忘自己的倡议。但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再一次点燃了他的迁城梦想。让李秀明羡慕的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纺织企业已经迁出了城区,而无锡与咸阳的迁城计划也在规划之中。而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1  
阅读数量(16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纺机新闻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